孫發政
(深圳市大自然生態園林技術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131)
基于水土生態理論研究視野下的臺灣水土保持
孫發政
(深圳市大自然生態園林技術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131)
臺灣;水土保持;水土生態理論
臺灣對山坡地治理十分重視,建立的陡坡地水土保持體系為高溫多雨地區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范本。針對臺灣工業化、城市化以來出現的新的水土流失表現形式,如土地硬化、原生地貌改變、生態景觀破壞等,有必要融入水土生態理念,采取水土保持前期介入、動態分析、系統治理、災害避讓等,在生產和建設中遵循水、土、植被三大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的規律,保持水土生態平衡。
2004年11月8日筆者在接受《中國發明與專利》記者采訪時首次提出“水土生態”一詞[1],隨后在《中國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學報》《風景園林》等刊物上發表了十幾篇論述,結合在世界各地考察交流的成果,初步形成了水土生態理論[2-9]。其主要觀點是:①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尋根溯源歸結為人與水、人與土、人與植被的關系。這三大關系搞好了,人與自然也就和諧了。這里的水,包括雨水、冰川、河流、湖泊、海洋等;土,包括土壤、巖石、礦物、山地、丘陵、原生地貌等;植被,包括果園、農田、草原、森林、園林綠地等。人類正是在不斷利用和改變著水、土、植被,進而影響和改變著地球生態環境。②保持水土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植被的恢復和發展。綠色植被是地球上生物鏈的初級生產者,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和生物能,制造有機物,放出氧氣,在生態環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植被的恢復和發展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促進生產、保護生態、改善景觀,也只有水土的安全,才有植被的繁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植被,一方植被保護一方水土,這是水土生態的通俗表達。③對于水土流失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應該從生態系統的高度,以動態的思維來認識和把握,特別是從源頭上和綜合層面上進行預防、治理,抑或避讓,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④保持水和土的自然屬性,防止水土受到污染,保護原生地貌和天然植被免遭人為破壞。水有水的路徑,土有土的存在狀態,植被有植被的生存方式,這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人類需要在遵循自然界水土生態規律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和從事開發建設活動。⑤如果說水土保持是“混合物”,著眼點在于水和土,而水土生態則是“化合物”,強調的是水、土、植被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水土保持包含理念、經濟、文化等,實質上是水土生態問題。⑥無論是農牧業生產造成的水土流失,還是開發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或者說無論是農村水土保持,還是城市水土保持,其本質上都是水土生態問題。
2.1 水土保持發展概況
1959—1960年間,臺灣省中南部發生數次大水災,造成臺灣省中、南部嚴重災情,臺灣省政府即成立臺灣省山地農牧資源開發計劃委員會,1961年4月11日成立隸屬農林廳的山地農牧局,1989年12月5日改制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10],負責“坡地水土保持,產業道路及農路的修建或改善,山坡地范圍內的野溪、坑溝、滑坡治理及治山防洪工程,山坡地保育利用管理,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及公有坡地清理等”[10]。
2.2 水土保持主要法律法規
臺灣涉及山坡地保育利用和水土保持的法令較多,最主要的有《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和《水土保持法》。1976年頒布的《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規定:綜合運用工程、農藝和生物等措施,防治沖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涵養水源,保護自然生態景觀。1994年頒布的《水土保持法》進一步闡明了水土保持的宗旨是保育水土資源、涵養水源、減免災害、促進土地合理利用[10]。
2.3 水土保持與水土生態
水土生態理論有三個支點,即和諧論、系統論、植被論。如果離開植被談水土,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不從系統的高度、綜合的層面和動態的思維來做好水土保持,那是局部的、零星的、僵化的,甚至是無益的。臺灣水土保持所開展的農村規劃與建設,營造縣級鄉村風貌,打造優質農村環境,也是水土生態和諧論所倡導的。
從水土生態理論視角來看,臺灣水土保持歸根結底還是在解決人與水、人與土、人與植被不和諧的問題。比如,暴雨引起山洪,地震造成山崩,開發山坡地導致水土流失等,這些都是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植被的不和諧,或者說是水土生態失去平衡。融入水土生態理論,用科學的理念、方法和思路來面對和解決好這些問題很有必要。對造成的災害和破壞從源頭上進行預報、預防、監督、治理和避讓,從系統的高度在綜合層面上利用和保育水土生態資源、開展地質災害生態工法治理等,有利于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與改善。
3.1 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臺灣地跨北回歸線,屬亞熱帶、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高溫多雨,一些地區年降水量高達2 510 mm,但雨量80%集中在7—9月的臺風季節。臺灣山地面積263.98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3.3%,山地地勢陡峻、地形狹窄、地質脆弱,地震、臺風、暴雨導致的滑坡、泥土流和洪水災害頻發。1999年“9·21”大地震引起山區地層松動、裂縫眾多,暴雨后造成崩塌25 845處、土石流危險溪237條[11]。
(2)人為因素。1945年以后臺灣人口驟增,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結構下,因平原耕地有限,民眾紛紛涌向山坡地墾殖作物,對水土生態資源造成嚴重破壞。《農林邊際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調查》(1954 年)顯示,臺灣居于高山林地與平原之間的農林邊際土地約有97.7萬hm2,是重要的土地資源。海拔100~1 000 m范圍內有60.0萬hm2山坡地沖蝕嚴重,需要調整土地利用方向,實施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10]。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實現了經濟騰飛,但對工業化、城市化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缺乏足夠的重視。
3.2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融入水土生態理論
臺灣水土保持40多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協調人與水、土、植被關系的歷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臺灣水土保持由早期的減緩土壤沖蝕,提高土地生產力,逐漸擴展到區域性綜合水土保持;由零星溪溝整治,到以集水區為單元的整體性治山防洪和坡地防災體系,保育水土資源,維護生態環境與景觀多元化;從單一工程治理模式轉向以持續利用水土資源為目標,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的山區綜合治理模式,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區建設[12]。然而,臺灣城市化、工業化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如房地產建設造成的地形地貌改變和土地大面積硬化、高速公路建設造成的眾多高大邊坡、城市河道硬化等。筆者在臺灣考察也看到了一些,如北投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不遠處硬化的河道,新北市公路旁連片高大邊坡,蘇花公路兩側大面積崩崖、滑坡,墾丁公園往臺東縣海邊一座通往島礁的黃色橋,這些與周邊山清水秀的生態景觀極不協調。這些問題似乎與水土保持無關,卻正是水土生態問題。硬化的河道雖保證了行洪安全,但沒有協調好河道的生態與景觀;蘇花公路兩側大面積崩崖、滑坡雖不可能全部加固治理,但可以先采用植草方法進行簡易綠化,再靠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逐漸恢復生機;公路建設造成的高大邊坡破壞了原生地貌和生態景觀,可采用修建隧道或明洞的方法盡量避免。這些都是水土生態理論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水土生態理論認為,水的變化可以引起土的變化,進而引起植被的變化;反過來,植被的變化又會引起水和土的變化。水、土、植被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還關系到物種的延續與繁衍。早期臺灣工商業不發達、平原耕地資源有限,在人口壓力下,農業成為當時加速資本形成的主要手段,農林邊際地帶被亂墾濫伐,高山森林植被遭破壞,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破壞了動植物的棲息繁衍地,加速物種的滅絕。此外,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大片農牧地、生態濕地被鋼筋水泥所取代,水土生態遭到極大破壞,引起氣候變異。
水土生態理論是水土保持實踐的深化和發展,是水土保持認識觀的飛躍和升華。植被與水土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相互共生與演化的關系,是水土生態的深刻內涵[3]。自然界水、土、植被之間的聯系與發展構成了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架構,奠定了生態環境的基礎。在原始社會,人類以狩獵、采摘植物果實為生,對水、土、植被只是順從、適應和利用,人為水土流失幾乎不存在,自然因素產生的水土流失也是大地運動的自然現象;在農耕文明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人類對水、土、植被的利用和改造能力還很弱小;而進入工業化、城市化時期,人類對水、土、植被的改變和破壞極大,水土流失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即隱性水土流失[9],如土地硬化、地貌改變、生態景觀破壞等。如何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基礎,而保持水土生態平衡則是關鍵。
(1)水土流失本質上是對水、土、植被的改變和破壞。臺灣重視山坡地治理,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技術,所建立的陡坡地水土保持技術體系為高溫多雨地區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受到國際同行的肯定[12]。但對于城市化進程中的水土流失問題,現有的模式和技術已無力解決。今后應在城市規劃布局中實現水土保持的前期介入,這是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的關鍵,也是水土生態保持所要求的。
(2)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是從自然演化中進化而來的,離不開自然生態系統。要想實現人與土、人與水、人與植被的和諧,就必須做好水土保持、維護水土生態平衡。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僅僅是土地資源,更是水土生態資源,是眾多生物的家園,是經過億萬年自然演化而來的一種生態平衡。因此,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要融入水土生態理念,發展農牧業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開發建設項目要減少對原生地貌的干擾和破壞,順勢而為,減少土石方開挖,最大限度地維護自然水系和生態景觀。
(3)重視水土保持生態經濟效益。臺灣西南部從嘉義縣到高雄縣約有1萬hm2的泥灰巖丘陵區,侵蝕嚴重,在實施安全排水、控制溝蝕、興建水塘、客土種草等綜合治理措施后,現已改造成果園[13]。從水土生態理論來看,還可以進一步發展“桑基魚塘”,即在果樹下種牧草,用塘泥肥果樹,用樹葉、果渣、牧草喂塘魚,集約經營,循環利用,充分發揮果園的生態經濟效益。
(4)為水土保持融入文化內涵。弘揚水土生態文化[14],加強水土生態知識教育。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從根本上說就是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唐代詩人王維《山居秋暝》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包含了對自然的贊美和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水土生態文化。筆者曾考察臺灣阿里山森林植被與水文景觀,有一處叫姊妹潭的地方,原本只是一大一小兩口普通水塘,由于被賦予了“姊妹潭”的文化意境,因此成為旅游觀光的知名景點。此外,臺灣水土保持教育比較完善,通過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等多種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水土保持與環境意識。在水土保持宣傳教育中融入水土生態理念,有利于臺灣水土保持的拓展和提升,也是臺灣水土保持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1] 彭耀林.“專利讓我嘗甜頭”——記深圳市大自然生態園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發政[J].中國發明與專利,2004(11):18-23.
[2] 孫發政.關于水土生態與水土生態保持幾個問題的探討[J].水土保持學報,2011,25(2):262.
[3] 孫發政.論水土、水土生態與水土生態保持[J].中國水土保持,2006(11):14-16.
[4] 孫發政.創新水土保持理論 攀登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制高點[J].中國水土保持,2007(6):13-14.
[5] 孫發政.試論將“水土保持”改稱“水土生態保持”的科學性[J].中國水土保持,2005(8):22-23.
[6] 孫發政.從日韓考察看水土生態保持的普遍意義[J].中國水土保持,2008(8):23-24.
[7] 孫發政.美國和加拿大水土生態環境考察啟示[J].草原與草坪,2011,31(1):94-96.
[8] 孫發政.非洲考察及其水土生態啟示[J].中國水土保持,2010(6):5-6.
[9] 孫發政.基于水土生態理論研究視野下的城市水土保持[J].風景園林,2013(5):35-38.
[10] 李錦育.臺灣水土保持工作的現狀與展望[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6):232-235.
[11] 劉士余,管日順,何長高.臺灣水土保持技術考察綜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4(3):423-426.
[12] 焦居仁.臺灣水土保持之略識[J].中國水土保持,1997(12):22-25.
[13] 唐克麗.臺灣水土保持考察[J].水土保持通報,1994(6):1-7.
[14] Sun Fazheng,Sun Yuan.Carry forward soil and water ecological culture and build rich and beautiful home[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4(10):11-14.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1
C
1000-0941(2015)10-0029-03
孫發政(1961—),男,安徽當涂縣人,研究員,博士,深圳市大自然生態園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主要從事水土生態、生態護坡及草業研究。
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