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和,朱希望
(1.天柱縣水利局,貴州 天柱 556600; 2.納雍縣水土保持辦公室,貴州 納雍553300)
納雍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及治理經驗
楊通和1,朱希望2
(1.天柱縣水利局,貴州 天柱 556600; 2.納雍縣水土保持辦公室,貴州 納雍553300)
生態建設;水土保持;納雍縣
自1995年納雍縣被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以來,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對水土流失區實施重點治理,全縣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20年來,28條小流域經過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國債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云貴鄂渝世界銀行貸款/歐盟贈款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推進了納雍縣生態修復和小流域治理進程。分析了項目實施后取得的成效,總結了20年來的生態建設經驗,以期為今后同類項目建設提供參考。
納雍縣地處黔西北高寒山區,全縣總面積2 448.2 km2,山地和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4%,其中,山地面積1 737.7 km2,丘陵面積568.7 km2。由于地勢相對高差較大,地形復雜,因此潛在著水土流失的威脅。同時,人口的快速增長擴大了對耕地的需求,大量的毀林毀草和過度墾殖,加上粗放的耕作,人為加快了水土流失的發展。1990年5月,納雍縣以“納編發(1990)09號文件”下達成立納雍縣水土保持辦公室,主管全縣水土保持工作。1995年,納雍縣被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1996年列入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試點縣,水土保持工作納入了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化、規范化軌道。20年來,納雍縣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在開拓中不斷前進,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到2012年,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1 259.01 km2(水土保持專項普查數據),侵蝕模數減少到2 881.7 t/(km2·a),開創了納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
1.1 重點治理成效顯著
自1995年實施重點治理以來,納雍縣28條小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8.3 km2,修建坡改梯1 610 hm2、蓄水池203口、沉沙池147口、排灌溝渠58.85 km、道路19.49 km、作業便道44.88 km、攔沙壩6座、谷坊98座、沼氣池120口,保土耕作6 453.6 hm2,溪溝整治4.338 km,營造經濟果木林3 028.5 hm2,栽植植物護埂105 km,種植水土保持林5 902.7 hm2,封禁治理11 420 hm2,完成工程量251.31萬m3。
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區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顯著。各項治理措施攔蓄泥沙量74.4萬t、攔蓄徑流量1 838.73萬m3,土壤侵蝕量由治理前的166.03萬t/a下降到91.6萬t/a,減沙率達到44.8%;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8.63%提高到42.04%。通過治理,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地表徑流狀況,減小了洪峰流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流域蓄水保土能力,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亂流”,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根據實地調查統計,糧食總產量由治理前的4 043.05 萬kg增加到5 528.52 萬kg,增加了36.74%;糧食單產由1 112.7 kg/hm2提高到1 767.6 kg/hm2,增加了58.86%;農業總產值由治理前的8 295.11 萬元增加到11 406.58 萬元,提高了37.51%;農業人均糧食達到342.95 kg;農業人均純收入由治理前的583.54 元增加到787.70 元,提高了34.97%;人均基本農田達0.06 hm2;年活立木蓄積量達22 978.3 m3。項目實施改善了當地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土地和勞動生產率,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
1.2 生態修復取得突破
納雍縣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0 hm2,其中,實施生態修復封禁面積861 hm2、發展經果林14 hm2、種草25 hm2。圍欄建設2 km,修建蓄水池4口、谷坊4座、監測點1個、管理房70 m2、封禁碑13塊;在2個生態示范村內,建設畜棚1 190 m2、沼氣池47口,改廁34個,改廚34個,修建道路1.6 km。項目區年蓄水能力28.43萬m3,保土能力1.69萬t,林草覆蓋率從27.6%提高到53.75%,治理期末人均純收入1 646元,人均產糧578 kg。自然修復措施的實施不僅大大提高了林草覆蓋率, 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而且草地的恢復還促進了畜牧業發展,壯大了地方經濟,為世行項目貸款養畜的實施提供了借鑒。
1.3 世行項目參與式理念促進水土流失治理新發展
納雍縣云貴鄂渝世界銀行貸款/歐盟贈款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2006年9月啟動實施,廣泛運用參與式方法理念,以社區主導、群眾參與為項目管理核心。與傳統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項目在政府主導、群眾參與投工的形式上,將參與式理念貫穿于項目始終,運用于項目實施管理的全過程;并采用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內業數據規范化、信息化管理。歷經6年,2012年4月項目結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 156.92 hm2,其中,坡改梯246.87 hm2、經果林906.36 hm2、種草512.5 hm2、封禁治理2 766.19 hm2、保土耕作725 hm2;修筑蓄水池52口、沉沙池42個、溝渠8 748.84 m、田間便道24 168.6 m、機耕道6 638.6 m;養牛戶1 220戶;示范戶培訓及技術推廣67戶。完成工程量42.93萬m3、機械臺班294.74個。
項目涉及6個鄉鎮14個行政村6條小流域,參與式治理使項目取得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據測算,坡改梯后輔以良種良法等先進農技措施,人均基本農田由治理前的0.07 hm2增加到0.08 hm2,年增產糧食29.39萬kg,人均占有糧食由治理前的364.66 kg提高到400.04 kg;經濟果木林進入正常結果期后,年可生產果品178.78萬kg;封禁撫育年可增加木材蓄積量4 149.27 m3,年增加薪柴207.46萬kg;種草養畜農戶每戶養殖兩頭雜交母牛,第二、三年產仔,年可增加產值3 000元左右,項目區內1 220戶養殖戶年可增產366萬元。累計經濟效益3 513.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治理前的1 230元增加到2 775.8元。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37.25%提高到54.14%,促進了生物多樣性,增加了植物碳沉積量,減少了洪澇災害的發生。項目建成的機耕道、人行道方便了農業及商品運輸,提高了農機運用水平和運輸效能,節約了勞動力。
2.1 加強領導,目標治理
納雍縣委、縣政府將水土流失治理作為生態建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成立由縣長任組長, 分管縣長任副組長,發改、水利、農業、林業、扶貧、國土、交通和財政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明確成員單位職責及任務,進行項目總體部署,研究解決項目實施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和相應的政策措施,確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落實防治責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水土流失治理具體事務,同時,聘請農業、林業、畜牧、水利等方面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組成技術咨詢小組,提供項目技術支持。制定年度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建設目標,建立獎懲機制,把項目建設作為年度目標考核,將水土流失治理納入領導任期目標考核,確保項目得以高效、規范實施。
2.2 統籌規劃,科學治理
納雍縣委、縣政府統一領導,堅持“突出重點、量力而行,遵循國家政策及投資方向,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并重,促進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以縣內高速干線為主,輻射畢納線、納水線、納六線、納織線四條公路,大力提倡在公路沿線的坡耕地上實施林草、林茶等多種種植模式,全力打造公路沿線綠色經濟文化長廊,協調所有農業項目投資, 對山水林田路村、攔截排蓄灌牧進行綜合規劃。縣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對各項投資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按照“因地制宜、因需設防、合理布局、優化結構”的原則,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有機結合,并配合“一線六翼”生態文明家園建設、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業等項目,形成合力,全面開展水土流失治理。
2.3 合理布局,分級治理
納雍縣具有水土流失面積大、強度高、分布廣的特點,西部、東部、北部和西南部流失嚴重,中部、南部流失較輕。參照納雍縣2000年水土保持規劃調查成果,在資金有限情況下,水土保持布局主要選擇西北、東北、西南水土流失嚴重,農戶脫貧需求更強烈、水土流失治理積極性高的鄉鎮,同時考慮項目示范效果,優先選擇公路沿線,突出坡耕地治理。針對不同水土流失強度和區域,采取不同防治對策進行分區分級治理:對劇烈、強烈流失區,以挽救和恢復為主,采用“攔擋工程+封禁治理”的方式在切割谷地實施擋墻、谷坊、排水溝等溝壑治理,在緩坡、臺地采用坡改梯等措施,保護有限的水土資源,對林、草、荒山地進行生態修復;在輕、中度流失區,以保護優先,遵循“適地適用,因地制宜”的原則,以蓄水、治土、造林為核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土耕作、封禁治理綜合配套,谷地、臺地以工程措施為主,丘陵地以植物措施為主,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微度流失區,以控制為主,主要是防止人為水土流失的發生,通過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平衡。小流域治理時根據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做出土地適應性分級評價及水土流失分級,合理安排治理措施。綜合治理項目立項后,成立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發改、水利、農業、林業、扶貧、國土、交通和財政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工程啟動實施,鄉鎮成立工程指揮部,下設后勤、技術、安全、宣傳等小組;村民委員會成立施工小組,明確各級機構職能和任務,實行流失強度、行政級別“雙分級”治理。
2.4 加強宣傳,參與治理
納雍縣進行水土保持常規宣傳的同時,在“長治” “世行”等水土保持工程項目區,從初步設計到實施驗收,采用全面和重點相結合的方式反復進行宣傳。通過召開群眾大會,一方面讓流域內的群眾對項目內容有所了解,清楚自己所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另一方面也在動員群眾參與小流域設計、實施、管理、驗收、管護等方面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全面宣傳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具體情況,與代表農戶座談,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宣傳,使社區群眾真正享有參與權、知情權、決策權,從項目實施管理、詢價采購、管理辦法制訂、農民協調組織、材料驗收發放到施工組織管理,都是以社區為主導,遵循群眾意愿,政府行業部門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技術支持和指導。按照“鄉鎮參與規劃建設、村組參與設計實施”的原則,項目鄉黨委、政府派出一位副鄉長專職負責組織協調工作,村組做出承諾,全面參與項目建設。項目啟動實施后,鄉鎮成立工程指揮部,村委成立施工小組,組織勞動力參與村民自建。
2.5 強化管理,責任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實行“規范化設計、科學化治理、專業化施工、標準化建設、制度化運作、法制化管理”的六化管理,建立了《工程項目負責制度》《工程指揮部崗位責任制》《工程措施、質量標準及驗收辦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并建立健全了“建設單位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的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同時,成立工程領導機構,做到主要領導經常抓、分管領導親自抓,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抓落實,在政府統一協調下,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2.6 強化培訓,成效治理
集中對群眾代表、自然村領導、村委會和鄉項目站干部進行了政策法規宣傳培訓,聘請縣農牧局有資質的專家講師,分片、分專業對治理區群眾和典型農戶開展了實用技術培訓,如高效飼草種植、雜交牛養殖、良種繁育、衛生防疫、病蟲害防治等,為工程項目實施和移交后續管護提供技術支撐,確保“治理一片、管護一片、成效一片”。
2.7 突出示范,帶動治理
依托縣內高速公路和“一線六翼”生態文明家園建設,突出打造公路沿線綠色經濟文化長廊項目核心示范區,統籌考慮示范效果及農業產業發展,選擇公路沿線可視區域布設水土保持核心示范區,以更好發揮公路示范效應。大力宣傳、推廣本土特色經果林品種,鼓勵大戶治理,有針對地建設示范基地,建立示范小流域和精品工程,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責任編輯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5-0064-03
楊通和(1981—),男,貴州三穗縣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
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