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燕 ,張福生
(1.忻州市水利局,山西 忻州034000; 2.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轉型發展階段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郝曉燕1,張福生2
(1.忻州市水利局,山西 忻州034000; 2.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資源型經濟轉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生態環境;山西省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黃土高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工程。在資源型經濟轉型階段,生態環境可持續功能勢必受到較大影響。恢復和提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僅與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資源組合配置方式的轉型變革密切相關,而且與城鄉統籌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密不可分,這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戰略方向、實施路徑提出了新要求。面臨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山西省水土保持治理應以增強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與生態服務功能為重心,把創造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實現條件作為戰略發展方向。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黃土高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工程。在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發展的進程中,特別是資源型經濟轉型建設,將極大地影響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恢復和提升,不僅與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資源組合配置方式的轉型變革密切相關,而且與城鄉統籌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密不可分。這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戰略方向、實施路徑提出了新的要求。
山西省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圍繞著生產發展、經濟建設的需求,重點對制約發展的生態環境因素實施治理,創造發展的實現條件。在傳統農業發展時期,土壤侵蝕破壞土地資源,土地生產能力持續衰退,農業生產廣種薄收,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針對這些問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為取向的治理方略,重點是修梯田、打壩淤地和發展水澆地,改變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調整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1949年,山西省占播種面積95%的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出只占到當時全國平均水平的60.9%。1949—1979年,全國糧食單產每年遞增3.4%,山西省糧食單產每年遞增4.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9百分點。到1979年,基本農田建設面積占累計治理面積的43%。可見經過30年的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顯著。以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為目標,以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為改造黃土丘陵溝壑區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奠定了基礎。
隨著農村經濟改革,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力要素的投入與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改變了資源配置與生產方式,對傳統農業產生很大影響。在資源開發利用、生態建設、生產經營等方面,逐步向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的農業產業化方向發展。隨著傳統農業生產結構、生產方式的不斷變化,以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建設為標志,農業生產正在向規模化、集約型、效益型方向轉變。相應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更加注重資源環境保護性開發利用、資源組合利用結構的調整,以及生態建設與農業產業開發相結合,有力推動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
我國經濟建設進入轉型發展階段,以著力提升經濟發展的增長質量、綜合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功能為導向。山西省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做出了整體部署。以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為目標,逐步實現數量型增長方式向質量型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發展方式的轉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減退向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轉變。
資源型經濟轉型建設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同步推進的過程,對資源配置結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資源環境保護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既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要滿足經濟轉型對資源要素的質量要求;既要轉變數量型、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又要構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產業體系的基礎設施。作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仍是首要的選項,扭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退的狀況,提升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綜合效益是生態建設的重心。因此,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推進資源配置利用方式的調整變革,為資源型經濟轉型建設的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要素重組創造條件,是經濟轉型時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主要內容。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80%的土地面積是山區丘陵地區。面對水土流失依然嚴峻、水資源嚴重短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困難等問題,為滿足經濟轉型對建設用地、生態用地、水資源需求不斷增長的需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有新的進展。
3.1 明確功能定位
資源型經濟轉型伴隨著生產力布局的調整,也伴隨著國家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部署——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建設。山西大部分地區被列為國家限制開發區域,其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為重大生態功能區。
水土保持治理要突出重大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的恢復提升,在傳統農業轉型、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為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同步增長創造基礎條件;要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建設產業布局的規劃,突出建設用地、生態用地、水環境保護開發的綜合治理,創造轉型發展基礎條件。圍繞主體功能區的建設部署和規劃,創建適應資源型經濟轉型、傳統農業轉型的生態環境和基礎條件,成為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目標取向。
3.2 加強規劃協調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已形成以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的較為成功的技術路線。在資源型經濟轉型進程中,在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的指導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需要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國土整治規劃、農業發展規劃、扶貧開發規劃等相互聯接起來。應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作為基礎性、組織性工作,強化政府行為,協調轉型建設的各項規劃內容,統籌部署項目建設。
3.3 搞好城鄉統籌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已從重點改造農業生產條件推進到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與提高生態服務功能的階段,從水土流失治理擴展到生態環境治理、生產方式轉變、生活方式轉變的各個環節,生態建設涉及城鄉各類區域,應當完善實施城鄉統籌、產業統籌、投入統籌的組合機制。在規劃協調的基礎上,以政策法規調動社會力量投入治理,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和鞏固生態建設。
3.4 創新綜合治理
在資源型經濟轉型建設進程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為新的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資源配置、生態服務創造條件。在已有的以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經驗的基礎上,不僅要在科學規劃、技術進步、區域開發等方面大力探索,而且要整合城鄉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投入要素,完善城鄉管理的組織機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要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拓展綜合治理的實施路徑。
(責任編輯 王 琦)
S157
C
1000-0941(2015)09-0034-02
郝曉燕(1968—),女,山西河曲縣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方面的工作。
201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