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珍整理
2015年是“國際土壤年”,土壤環境安全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農業部、環境保護部聯合舉辦的“土壤與生態環境安全——國際土壤年在中國”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表示,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環境保護部正會同相關部門抓緊編制全國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明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戰略部署。根據前期的研究,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確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總體思路。針對當前土壤污染防治面臨的嚴峻形勢,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應該按照“一二三四”的總體思路來考慮,即:實現一個目標,突出二個重點,抓住三個環節,夯實四個基礎,切實抓好土壤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一個目標,就是爭取利用6~7年時間,使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穩中向好。
二個重點,即耕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耕地土壤質量安全是農產品安全的首要保障,建設用地,特別是居住和商業用地安全是人居環境健康的重要基礎。
三個環節,即“防、控、治”。“防”就是通過建立嚴格的法規制度,實施嚴格的監督監管,嚴防新的土壤污染產生,保護現有良好的土壤。“控”就是開展調查、排查,掌握土壤污染狀況及分布,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和控制污染風險。“治”就是開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復,針對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污染類型分類施策,在典型地區組織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試點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
四個基礎,即摸清底數,完善制度,創新技術,提升能力。摸清底數,就是要在第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全面會診土壤污染現狀,盡快摸清土壤污染家底,為進一步搞好土壤污染防治規劃、計劃和污染治理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完善制度,就是通過推進土壤保護立法,建立部門制度,完善相關標準規范,使土壤保護和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創新技術,就是不斷加大土壤領域科研投入,不斷完善土壤修復技術、防控技術、風險管控技術等,加強技術支撐。提升能力,主要是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和監管能力建設,建立土壤環境例行監測制度,設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位,建立“統一監管、分工負責”的土壤環境管理體制,加強部門聯動,形成監管合力,共同推進土壤環境保護。
其次,要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管理體制。“我們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要求,抓住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契機,厘清土壤污染防治有關部門的權限和職責,加強各部門分工和協作,建立健全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各級政府統一組織、各有關方共同參與的土壤環境管理體制,協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同時,要加快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結合國家層面出臺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也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重點區域的治理修復計劃規劃,建設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積極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穩步推進土壤環境保護工作。
配套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也要積極研究制定。“在《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之前,先期研究制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等法規和規章。”
李干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面改善環境質量面臨重要機遇和重大挑戰,土壤污染防治任務繁重艱巨,必須按照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結合實際,狠抓落實,確保土壤污染防治目標如期實現,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