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環境治理之要務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十三五”期間重要任務,這方面內容很多,我們擇其要者列出幾項重點任務。
察情。即掌握信息,為環保決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礎。目前存在著環境信息缺失和失真問題:一是能力不足帶來的環境信息缺失,主要是對環境質量的監測點位代表性不夠和指標不全,不能真實反映環境質量狀況。二是環境信息收集機制帶來信息失真,全國性的環境狀況數據或環保工作信息依賴地方上報數據匯總,而這些信息又反過來作為評價地方環境狀況或工作狀況的依據,這就導致信息準確性出現偏差。
信息缺失和失真帶來嚴重后果,環保信息的公信力下降。為了克服之,長期以來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信息系統建設,但又出現了多頭建設、各自為政的新問題,一定程度上還加劇了信息混亂的程度。嚴格來說,信息缺乏是難以進行有效環境管理的,因此,搞清情況已經成為改善環境治理體系的頭號任務。
立威。即嚴格執法監管,樹立強勢環保形象。環境保護是公共利益的代言者,與那些侵占公益而謀其私利者的對立是必然和尖銳的,環保法律法規必須成為剛硬的“殺手锏”,而不是虛弱的“稻草人”,才能起到為人民群眾護好碧水藍天的作用,因此環保執法監督不能溫情脈脈、網開一面。新《環保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環境保護督察方案》等為樹立環保威權給予了法定授權。現在來看,約談政府、停產治理等強硬措施已經初步形成了強勢環保形象,取得了環境改善的初步成效。“十三五”時期,打好氣水土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是加強環保立威的不二法器。
健序。即加快改革,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可以分為約束和激勵兩類,前者強調限制,后者強調引導。到目前,以約束和限制為目的的環保制度體系已經相對比較豐富和成熟,而以激勵和引導為目的的制度體系還比較欠缺。改革的方向,主要是體現“智慧環保”的精神,通過制定適當的制度引導全社會走綠色發展道路,例如,對于一定的用于承載經濟發展活動的環境承載力,如何使它產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在這種時候,市場才是有效配置資源的手段,因此,可以在明確環境承載力的全民所有權性質前提下,進一步對這些環境承載力進行必要的使用權界定(確權),成立“國家環境資產經營總公司”和地方環境資產經營公司,通過市場拍賣和交易的制度,使那些不能高效利用環境承載力的產業或企業退出這個地區,由能夠更好地利用環境承載力的企業來進行生產。
樹人。即進行環境社會建設,開創生態文明新時代。“讓自覺守法成為常態”,這是基層環保工作者真心愿望。“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應該在改善環保的社會基礎方面有所前進。我們必須培養一代新人,塑造新的社會,否則即使通過大量投入能夠得到一些環境改善的效果,也難以穩固,陷入再惡化再治理的循環。提高全社會的環境守法意識應該成為“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的目標而不是手段。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