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羽
樹上的傷口
方羽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曾聽過的故事:一個爸爸送給自己壞脾氣的兒子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后就在院子里的大樹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隨著他漸漸學會控制自己,每天釘的釘子也在逐漸減少。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卻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拔掉一根。”日子慢慢過去,釘子也終于全被拔光了。爸爸便帶男孩來看樹上留下的釘子洞:“釘子可以拔掉但這些洞卻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你每次發脾氣出口傷人,就像這個釘子洞一樣,在對方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
如果把美麗的祖國比作一棵大樹的話,一次次發生的環境事件就好像是在大樹上嵌下的釘子。污染的河流可以被治理,很多的問題也可以最終得到解決,但即使這樣,這棵大樹上還是留下了傷口,這傷口不是別的,是老百姓心中漸漸失去的對政府、對企業、對環境監管部門甚至對整個社會環境的信任。
在微博上、微信里,一些明顯違背科學常識的消息被瘋狂轉發的事件已不新鮮,這種現象不也正是大家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信任喪失的注解嗎?如果說網絡上瘋傳的一些有關環境的謠言還不算什么的話,我們來看看近年來愈演愈烈的PX項目的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2007年的廈門,2011年的大連,2013年的昆明,2014年的茂名。很多人說這是鄰避效應的體現,是知識與信息的欠缺,可究其根源,恰恰正是監管部門、涉事企業與當地民眾之間互不信任的結果。
曾經,在解放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社會充滿了信任的陽光:民眾信任他人,在火車站可以讓任何一個陌生人幫忙照看行李,而不用擔心他會把行李拿走;人們信賴企業,去食品商店買東西時從未擔心過斤兩問題,更不必擔心過月餅餡會過期;群眾信任政府,相信政府部門發出的每一個政令都會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所有的問題只要被主管的領導看見就會得到解決??呻S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原先所擁有的這種彼此之間的信任卻反而被慢慢地撕裂了。
就像樹上的傷口很難平復一樣,信任一旦被撕裂,也許比被污染的環境更難修復。
解此難題,我們可以求助于知識的普及和道德的提升,正像今天許多環保NGO組織在做的那樣;也可以期待著,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努力,老百姓的環保意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政府的環境治理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可問題是,做到這些,信任會得到恢復嗎?會,但也一定是緩慢而艱難的。
不過從反面來講,這種信任感的缺失對我們的社會發展來說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足夠有智慧的話,我們也許可以在假設個體不可信的基礎上生發出一個群體性的信任機制,也即制度信任。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就曾談到,正是對個體的不信任催生了契約,而整個社會包括政府對契約的遵守造就了更具普遍意義的、基礎更堅實的一種信任。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契約以及契約精神,正是一個成熟社會構造信任環境的基石。在這樣的社會中,民眾不一定信任某個企業會一直有社會責任感,但卻相信它一旦被抓到污染環境就會被罰得傾家蕩產;不一定信任地方政府會一直秉公執法,但卻相信一旦發現它袒護地方污染企業,便可以通過環境訴訟渠道糾正政府的錯誤行為;不一定信任某個專家在PX項目上的發言,但卻相信客觀的科學言論也一定能通過公開渠道被大家所聽到。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F如今的社會中信任缺失確是不爭的事實,但通向美好未來的鑰匙也正在我們的手中。這把鑰匙不僅在于道德的提升,更是法治建設、信息公開、公眾參與。這些都不容易,但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新獲得最被珍視的信任,才能真正為大樹拔去釘子,撫平傷口。
任重,道遠,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