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冰
摘 要:協同育人為高校的教學創新活動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同時也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模式。協同創新作為一個新的實踐模式,其自然需要不斷探索、總結和研究。全面推進協同創新,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協同育人;協同創新;高校人才培養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
協同育人為高校的教學創新活動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同時也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模式。“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作為一個新的實踐模式,其自然需要不斷探索、總結和研究。全面推進協同創新,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的重要途徑。
然而,我國高校協同創新還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一)基層組織建設缺乏活力,協同創新保障不夠。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高校基層黨、團組織的建設,是我們面臨的新的挑戰和迫切需要。高校是知識分子匯聚之地,是各種思想集散之地,也是新思想新觀念的發源之地。在大力倡導協同創新工作的背景下,高校基層的組織建設缺乏創新、活力等現象尤為凸顯。高校應當清晰的認識到協同創新的重要性,從組織建設方面大力引入創新理念,借鑒同類高校先進做法,倡導與企業協同育人,構筑產學合作教育模式,與企業協同辦學,構筑卓越工程師教育模式,與企業協同創新,構筑優秀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推進高校與企業基層黨、團組織的結對共建,聘請企業黨員導師帶教、企業工程師現場授課等多元化的合作形式,以推進高校基層組織的創新能力建設。
(二)教學方式不宜,協同創新動力不足。首先,國內大部分高校在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標準上,仍舊采用的是以考試分數作為主要指標。這種標準本身就違背了創新教育的目的。而我們應當在考核的方式方法中更多地引入具有創造性、應用性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其次,絕大多數高校的教育模式,仍舊是那是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缺乏創新思維的互動,缺少不同思想的碰撞。
再次,在我們的高校中缺少具有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國內高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在不斷提升,然而教師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整體不高,無法開發和設計具有自主創新的產品。
最后,國內大部分高校的管理體制存在過分集中化、行政化。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制度保證上,教學管理的指標過于單一化,教學計劃的工作量統計過于機械化。在長期的教學經驗中得到,通過與市場接軌,走協同創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可以很好地激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三)文化活動缺少有效載體,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文化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內在需要,校企文化融合需要具有文化共性、主體共通、利益共贏和發展共需等前提和基礎。因此文化融合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可行的。但是基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諸多限制因素導致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很難搭建學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橋梁,學校自身不走出去,企業也很難被請進來,缺少一個在校企之間進行文化交流互助的平臺。
最近幾年,國內部分高校通過設立學科交叉研究項目,在組建學科研究團隊、探索新型研究領域和建立資源共享平臺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通過高校與科研單位、高校與創新企業、高校與行業主管部門等各具特色的合作方式建立新的模式,以此來推動高校協同創新的進程。并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高校創新的力量。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從組織建設、教學科研、文化載體等多方面深入探究高校協同企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以推進形成具有創新性、符合企業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組織建設協同,共建產學合作戰略聯盟。組織機構的協同創新是指協同雙方在同一級的黨、團組織的建設上互相交流,彼此合作,可以采取結對共建、互學互檢等多種形式共建基層組織。
為了更好地適應上海,乃至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需求,加快培養具有創新型能力的城市軌道交通人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決定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學院聘請企業技術工作人員擔任高校大學生的企業導師,同時聘請高校教師為企業新進員工進行培訓等,共同推動高校與企業之間協同創新的合作平臺、戰略聯盟的建設。
(二)科研教學協同,打造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傳統觀念下的校企合作停留在科技成果產業生產力轉化方面,應當注意的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如今大力倡導改革創新的背景下,高校和企業之間如何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真正意義上做到人才培養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主動對接企業的實際需求。協同創新的范圍應該以服務人才培養為根本,通過協同企業授課、實習實踐、增加高校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以企業的生產線為課堂,以企業的一線技術工人為教師,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009年6月25日,上海地鐵首個“大學生地鐵自管站”在
9號線松江大學城正式成立。自管站的成立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的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實習實踐平臺。學生們通過和地鐵員工一起開展演練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感悟人性化服務的重要性,更好地把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社會經驗,以此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城市軌道交通專業人才。
(三)文化活動協同,建立校企文化的融合機制。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現代化大學、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而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高校應當注重通過與企業建立協同創新的文化活動,豐富大學校園文化,同時也帶給校園文化以企業元素,讓學生通過活動可以了解企業并逐漸融入,做到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并形成長效。
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在學生得思想建設培養方面,特別重視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更早地接觸社會,走進企業,使學生在畢業時可以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幫助學生在企業中尋找到企業價值,不斷引領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建立,將我們的學生培育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專業人才。
我們在借鑒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和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之間校企合作辦學的經驗與做法,探究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需求,尋求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結合契機,建立健全校企文化活動協同創新的有效機制并形成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