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關鍵詞】語文教學 高效課堂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2A-
0098-01
語文課堂教學提倡高效和有效,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提高教學效率。那么,面對大容量的語文學習內容,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并提高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因勢利導,學生的興趣在哪里就教哪里
語文教學要教學生不會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墒?,學生不會的語文知識有很多,這時教師就要分析學生的學情,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收獲語文知識。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為例,該文篇幅長、內容多,要教學的內容也多,如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情感表達等。那么,教師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呢?語文教育藝術研究會會長錢夢龍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是這樣做的: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圍繞課文提出問題,然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合、歸類。例如,在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有:親戚、本家分別是什么意思?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中的“障壁”是指什么?與課文主旨相關的問題有:閏土小時候和“我”那么要好,為什么見面還要叫“我”老爺,還要讓水生給“我”磕頭?造成閏土變成木偶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文章結尾為什么要重復開頭的寫景段落?通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和歸類,錢夢龍老師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交流和討論。在共同探究中,學生理解了作者筆下這一幕幕農村落后蕭條的現實,也體會到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對新生活的憧憬。雖然教學內容很多,但是教學效率卻很高。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解答了學生的疑惑,而且實現了對文本內涵的把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合,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看似簡單的教學,卻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基于學生的興趣,并且依據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內容。
二、簡化目標,學生能學會哪里就教到哪里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晦澀難懂,如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風箏》、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課文《談生命》等。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掌握這些課文呢?筆者認為,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講解晦澀的課文內容,不如簡化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習能夠掌握的知識,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在一次公開課上,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給八年級學生講授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珍珠鳥》。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理解文中提倡的人與鳥和諧共處的主旨顯然過于簡單,于是魏老師深入挖掘文本,在學生自學課文的基礎上將教學引向深入,并圍繞以下教學目標展開教學:1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2掌握文中5個重要的詞語;3理解文中“境界”一詞的含義;4完成課后練習。對于這4個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就可以解決。比如:了解作者馮驥才的生平,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就可以掌握;文中有3個關鍵詞:信賴、怕人、和諧,其中“信賴”也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由信賴創造出來的,它與一個人的心態有關,也與一個人的素養有關。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理解“境界”一詞的含義,如何運用“境界”一詞解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采用口頭作文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給學生出的辯論題目是:人生的境界決定了人類的未來,那么你贊成人類的未來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魏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將討論的重點放在了課文的主旨上,即“境界,決定了人類的未來”。簡化教學目標,既能夠節省教學時間,又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展開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變換視角,學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語文教材里的課文既有晦澀難懂的,又有淺顯易懂的。對于那些淺顯易懂的文章,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呢?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對于那些淺顯易懂的文章,有的教師仍然用大量的時間進行講解,而學生卻聽得索然寡味。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這些課文作為語文技能訓練的素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采取了4個步驟進行教學:1朗讀,讓學生用講故事的語調朗讀課文,讀出課文的層次感;2概括課文,讓學生寫出故事情節并進行分析;3語言品析,讓學生分析文中語言的表現力;4寫作,讓學生寫出一個能夠體現這篇課文寓意的成語。通過上述4個步驟的語文技能訓練,學生能夠將讀懂的課文當作能力訓練的素材,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學習。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因此,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從而實現高效教學的目標。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