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環境下河道管理的主要目標以及對河道的管理養護工作,并且提出了與其相關的管理措施,為促進我國河道管理的科學發展提供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環境;河道管理;目標;養護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8-55-1
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座城市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所以河道管理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更加有效可行的管理,不僅要合理開發河道內的水資源,還需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水資源的全面發展,實現水與人的和諧共處。
1 河道管理的必要性及目標
近幾年,我國明確提出要將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經濟轉變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要求進一步加快我國河道管理的改革與創新。對河道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根據我國國情,對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對相關河道進行綜合的治理、優化河道的配制、對河道進行有效地保護,還要建立河道的全流域與區域流域結合,并且建立新的河道管理秩序,貫徹新的治河理念,推動我國河道管理事業順利的發展。
2 河道管理及養護的措施
2.1 改變河道管理的思路
管理人員在進行河道管理工作的時候,需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實行嚴格的河道管理及水資源管理制度。要做到開源節流、防洪抗旱、興利除害,以使得河道能夠更好的服務其覆蓋的區域,還要強化工作人員的水源管理意識,將水資源的管理和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同時,管理人員還要加強對水資源管理的宣傳和引導,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并且引導社會群眾團結起來共同節水。工作人員要為群眾講解目前我國所面臨的水資源狀況,使得人們能夠了解到我國水資源的危機。還要加大對污染水源的治理,從源頭上治理水資源的污染,并且實行節水計劃,讓節水意識貫徹到家家戶戶。
2.2 依法治水
目前,我國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水資源管理和利用的法律和法規,我國水資源法律法規也形成了一套基本框架,為依法治水提供了相關的法律依據。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需要將水資源的管理權力與其他部門,例如:水資源利用部門、水資源開發部門、水資源保護部門等工作劃分開來,形成一個專門的水資源管理部門。這樣可以從法律層面上解決了“多龍管理”的現狀。這些法律法規體現了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適應了我國所面臨的水資源緊缺難題和生態環境破壞的難題。
2.3 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推進水利工程的建設
首先,河道管理人員需要對我國的水資源現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自己的憂患意識,要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可靠的物質支撐。還要在我國生態環境的建設與治理中,正確認識河道管理的重要性,以便調整對河道的規劃,完善與之相關的政策,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水資源產生的實際效益,為我國大力建設節水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要強化對河道的每一個流域的管理,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河道管理制度以及水土保持監督和檢測制度,構建一個科學有效的流域管理體系,為確保河道生命力提供一個有效的管理體系;再次,堅持對水資源總量的控制,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推進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與完善。還要加快審定全流域、區域分配的分配方案,建立一個覆蓋省、市、縣、鄉等行政區域的取水審核許可制度,對該流域的用水總量實現全面的總量控制。還要將對水資源的管理納入到我國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的大型建設項目中去;同時,要以創新與改革為新的動力,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機制,并且按照我國相關規定,對農業用水價格、工業用水價格以及家庭用水價格進行合理的調整,擴大水資源費用的收費范圍,推進我國農業用水綜合水價的改革,并且加快合理水價制度的形成與推廣。還要進一步推進水權轉讓制度的建設,積極發揮市場在優化水資源配制中的作用。
2.4 加強河道管理隊伍的建設
還要加強對河道管理人員的培訓,不斷的提高河道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和業務水平,提高河道管理隊伍依法工作的能力,將河道的管理與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河道管理具有比較明顯的行政性質,河道管理的負責人員需要接受相關部門的各種檢查與審批,保證河道管理工作保持其應有的公共管理職能。此外,還需要按照水資源管理體制的要求,實現對工作人員的定崗、定編等管理工作。
3 結語
眾所周知,水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在對河道的管理以及水資源的管理中,需要實行最為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大水資源的管理得到了社會各界認識的贊同,是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而制定的管理制度也符合我國的國情。只有依據合理的管理制度,進一步解決我國復雜的水資源問題,積極響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才能夠全面提高我國水資源應用率,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木松,楊光榮,廖小永.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管理規劃若干問題探討[J].人民長江,2013,(10).
[2] 王皓.有關河道管理中的相關問題探索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3).
[3] 李衛周.淺淡河道管理的改革與發展[J].建筑遺產 ,2013,(10).
作者簡介:李彩霞,本科學歷,凌海市凌河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研究方向:大、小凌河治理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