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東豐縣樟子松大量枯黃及枯死等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經調查發現樟子松的枯黃和枯死與其自然環境因素、土壤水分條件、地力營養、大氣污染、林分密度、病蟲危害等因素有關,是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本文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關鍵詞:樟子松;松樹枯黃;林木病害
中圖分類號: S79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8-69-2
近10年來,東豐縣所轄的橫道河、小四平、南屯基等多個鄉(鎮)及林場發生樟子松大面積枯黃及枯死現象,林木受害嚴重。東豐縣林業局為此曾組織了專項調查,并聘請有關專家組對東豐縣樟子松受害林分進行了詳細調查。
1 枯死原因分析
1.1 自然因素
樟子松天然分布區在海拉爾、紅花爾基等地,對東豐縣來說,是一個由更北的地區引進的樹種。所以,樟子松在當地必須經過一階段種植達到“鄉土化”,才能成為當地的造林樹種。要達到此要求,需經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馴化。馴化的條件既與原產地條件有關,還與樟子松生物學特征和生態學環境有關。在諸多因素中,氣候因子與樟子松的關系最為密切。樟子松從原產地引種到吉林省的東部,跨越5個緯度,氣候因子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東豐縣,樟子松幼齡期的營養積累較多,年生長速率較快。與紅花爾基相比,樹高速生期出現較早。速生期過后,林木生長進入旺盛生長階段,之后便進入生長緩和時期(約25年~30年)。而樟子松林在原產地,其初期生長較慢,持續長。進入速生期之后,可以持續高生長近30年,之后約65年左右進行緩慢生長階段。其天然林的生命周期在80年~100年左右。而東豐縣的樟子松人工林早已進入早衰。
1.2 土壤水分
從土壤上來看,樟子松根系吸收水分的狀況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1.2.1地表水分層 此層月地表土層25厘米深度,土壤含水狀況變化速率大,如遇降雨,土壤水分幾近飽和。但遇干旱時,則含水量蒸發殆盡,所以,該地表水分層對樟子松生長僅是起到輔助作用。
1.2.2主要水分吸收層 30年生樟子松根系分布在30~150厘米土壤層中,再往下的土壤中樟子松的根系分布極少。此層是樟子松根部吸收水分最為高效層,是樟子松根系的主要功能利用層。降水時地表水分大多貯存在該層。
1.2.3水分補充層 該層位于主要水分吸收層下面。當在樟子松缺水或枯土壤干旱時可向根部補充水分。在主要水分吸收層含水量豐富時,可起貯存作用。
在東豐縣,以前的林地水位較高,林地下土壤可以通過毛細管的作用正常的到達樟子松根部主要水分吸收層,為樟子松正常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是,隨著樟子松林齡的增長、體積和高度增加,需水量增大,加上近些年來東豐縣地下水位下降,必然造成樟子松對水分需求虧缺,引發樹木生長不良。
1.3 地力條件改變
樟子松在生長過程中,由于龐大的根系作用,土壤養分狀況必然發生較大的改變,特別是常量元素的變化如何難以知道。磷元素在樟子松的生物活性以及細胞增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利于菌根形成。如果樟子松林分土壤中磷元素的含量不足,一定會對樟子松的正常生長產生影響。東豐縣的樟子松林極少施加肥料,也是造成樹勢生長衰弱的原因之一。
1.4 酸性沉降,大氣中氮超標
大氣氮沉降的不斷增加是一種全球性現象。大氣氮的過量沉降可打破樟子松體內各種養分的平衡狀態,減少樟子松主根和須根數量,影響根系的正常功能,導致林分對環境不良因子耐力降低,如對寒冷、霜凍、病蟲害因子免疫行為降低,引起森林過早衰老。從東豐縣氮沉降增加的來源分析,主要來源于周圍農田大量使用施肥,以及工業及其他用戶可燃性氣體排放。這些大氣中氮沉降的增加,可能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又一誘發因素。
1.5 林分密度
東豐縣樟子松人工林提早衰退的原因除上述因素外,早期的培育和后期營林撫育不到位也是造成提早衰退的重要原因。在上世紀下半葉造林時,當時的造林密度往往較高。初植密度很高,造成樹木營養空間不足。另外早期對樟子松林按用材林來經營,追求高收獲量,林分經營密度普遍偏大。在林分郁閉前,盡管造林密度和經營密度較高,但是由于樹小,對土壤水分和養分需求少,對樟子松生長影響還沒體現出來,或者是不明顯。但是隨著林齡的增長,個體的增大,對土壤水分和營養的需求明顯增加,這必然造成樟子松林分內營養空間不足,導致樹木生長衰弱。
1.6 病蟲危害
松枯梢病是一種侵染性病害。該病最初僅寄生在條件不適宜樟子松生長環境下的衰弱林木,通常這些林木冠下枝梢、針葉枯黃,逐漸向樹冠上部發展,最終整個冠部枯黃,整株死亡。林分中的表現為,林齡高染病重、林分密度大染病重、水肥條件差染病重、坡地陡染病重、陽坡的染病重于陰坡。
樟子松枯梢病在東豐縣通常在7月顯露病情,8月中旬后進入發病高峰期,至10月病情緩和。該病的發生加速了林木的衰弱,使生長進程大大緩慢甚至停止。所以,從外表看,造成樟子松死亡的緣由是樟子松染上枯梢病,但根本原因是樟子松在感病之前,林木就已經生長不良或長期衰弱,樟子松枯梢病僅僅是衰退、枯黃和死亡的表象而已。
除了樟子松枯梢病會造成危害外,害蟲的為害也會加快樟子松的衰弱進程,松沫蟬大量的存在和為害就是一例。松沫蟬本身依靠吸食樹液為生,此外還具有大量分泌泡沫包圍身體的特性。這樣就大大消耗了樟子松的大量樹液和養分,同時為林間病菌的寄生和流行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加重了枯梢病等病原的傳播和為害,也使樟子松衰弱進度明顯加快。
2 控制措施
如何對樟子松林進行復壯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采用人為干預措施調整結構、更新改造和加大病蟲害管理,不斷增加林分穩定性是解決該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調整林分密度
合理的林分密度即能充分利用當地水分資源,又不至于造成土壤干化。營林措施是治理樟子松人工林衰退枯死最有效、最持久的措施。
一是對病情嚴重,枯黃、枯死樹木占40%以上的林分,采取衛生伐除措施。伐除枯死木、瀕死木和達到一定受害級的樹木,并及時更新改造闊葉樹種或其他樹種;二是對輕病林分可進行撫育間伐,分期分批清除衰弱木,降低林分密度。通過冠下修枝整枝,減少病菌侵染。
2.2 更新改造技術
對樟子松純林進行結構調整,更新改造。應逐步將現有的樟子松存林改造為多樹種、多形式的混交林,使林分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栽植適合東豐縣生長的豆科植物,如刺槐、胡枝子等,使這些植物通過本身的作用,達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作用。
2.3 改善林地肥力
在土層、水分較好的林地,可以采取根部施肥(復合肥或農家肥)的方法,改善林地肥力。
2.4 病蟲害防治
加強病蟲害防治部門的監測和救災能力。在樟子松病蟲害嚴重的林分,可采用殺菌藥劑和內吸劑防治樟子松枯梢病和松沫蟬。
作者簡介:周江山,東豐縣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保護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