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茵 (常州工學院 213000)
基于“建構主義”的課后作業設計模式研究
——以插畫設計課程教學為例
徐 茵 (常州工學院 213000)
“建構主義”教學法是組織課后作業設計的重要指導方法。插畫設計教學中,合理有效的課后作業設計模式是保證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并強調增加學習者自主選擇和自我評價的模塊,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自己發現、解決問題和評價問題的過程中。
建構主義;課后作業;插畫設計
在教學實踐中,學習者對施教者講述內容的接受程度固然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但是作為高等教育的教學意義的實現更應該重視兩個關鍵環節:一是關注學習者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傳授知識之間的契合度;二是促發學習者對傳授知識的意義解讀和拓展重組。課后作業正是完美體現這兩個關鍵環節的重要載體,如何借助“建構主義”教學法的科學引導進行實效性課程成果的體現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理論中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中起到關鍵作用,“活動”和“社會交往”是個體行為實現認知社會性的重要途徑。課后作業作為教學認知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否將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融合入設計模式中將是尋求突破的關鍵所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四大屬性在認知活動中的特點決定了課后作業設計形式的多樣化、課后作業設計的自主開發特性以及成果評價多元化的特性。課后作業最終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理解能力等,并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插畫設計作為設計類專業課程如何體現課程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有效完成“建構主義”指導下課后作業。
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課后作業設計模式一定是考慮如何最大程度上引導學習者主動的“學”。插畫設計課程課后作業的開發必須設計自主開發式的學習情境。為學習者提供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的課題設定,用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認知主體的作用,進而體現學習者主動構建學習意義的教育成果。結合教學效果的需求及學生課后學習的特點,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多做思考。如何設計多種樣式的課后作業,主要從三種類型入手。
1.技能型檢測型課后作業設計
針對教學目標要求,設定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性知識考核要點,通過習題、方案設計等多種方式體現教學效果。這類型課后作業屬于“緊跟式”作業,將知識記憶的精確性、牢固性作為學習目標,考核學生即時掌握知識的能力,是課堂教學效果檢驗最直接的一種方法。
2.開放式、探究型課后作業設計
開放式、探索式課后作業的設定是施教者有目的、有意識的針對所學知識進行的“情境”設計,引導學習者主動對知識進行預習、建構知識體系。美國頂尖大學的課后作業模式絕大部分遵循這樣的法則,美國高校對于一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涉獵的期望非常高。美國教授從不會像中國教授一樣在課堂上“循循善誘”;他們會默認來上課的學生都是完成了“探索”學習任務的學生,直接進行引申的討論和知識應用的訓練。課堂教學中嵌入對所教授知識課后進行探究拓展型課后作業,是增強學習者學習興趣和知識體量的有效方式。
插畫設計課程是一個綜合體現設計者藝術素養、人文素養、設計專業技能的創新設計課程,課堂教學的時間僅僅對相關領域知識進行系統、概括的講解,沒有辦法對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進行有深度、詳盡的講解。如何設計科學、漸進的網絡探究型課后作業就成為教學的有力補充。設計過程的體現,有賴于素材的積累,設計理念的思考、文化信息的設計元素的挖掘。開放式、探究式課后作業的設計是激發學習者自主進入研究過程的必要途徑。
3.假定式、探討辯論式課題設定
“建構主義”認為認知過程中的“會話”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實現知識獲取的有效途徑。“會話”是認知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假定式、探討式辯論式的課題設定是“建構主義”內在屬性的完美體現,學習者在對假定課題進行模擬思辨的過程中獲得異于自身知識體系的內容補充,在經過探討辯論的“會話”過程后,學習者無形中擴充了自身的知識架構,在過程中獲得與他人思維交流的正確方式和協作經驗。
插畫設計課題方案設計中,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假定式、探討辯論式課題設定是課后作業自主開發性發展的又一重要途徑。
4.學習小組競技型課后作業設計
深入了解學習的社會性本質,建構主義認為“協作”也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實現知識獲取的有效途徑。“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思維習慣、既有經驗去理解知識的某些方面,每個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千差萬別,這就造成了對知識理解的角度和方向的差異,如何形成對知識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學習小組競技型課后作業模式將學習的社會性本質以構建學習團隊的形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在虛擬或真實的課題情境中進行交流和協商。
插畫設計教學中,插畫設計課題的實現是一個需要群體思考、理解和分析的過程,讓設計者經歷一個提出問題、被質疑、收獲不同的設計信息的模擬情境,每種方案的提出都需要有一個團隊論證的過程。而且,為了提升學生對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加入競技性要求,對最佳團隊或最佳設計方案進行不同形式的嘉獎,提升學習者對設計本身的社會性有更深入的了解。課題的可行性設計需要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項目,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活動中學生經過項目實訓和作品的自我設計和自我展示分析。學生進入情景模擬,在模擬的團隊競爭項目中,學生能積極主動的思考相關問題,對項目市場需求、課題結構、人員分工協作、結構、進步很快,技術越發成熟、表述越自然,學生的自信心也就越大。
建立以課后作業評價為主體的教學評價體系,著重檢驗教學互動的即時反映和以及師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程度。一個系統的、形式多樣的可操作的評價體系是增強學習者認同感和成就感的必要途徑,在評價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還是施教者都能的獲得對知識接受的客觀認知。
以插畫設計課后作品評價為例,藝術設計作品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創意思維的誕生、方案設計到設計實現的每個環節都體現不同設計者的能力,作品的好壞也不是由某個人簡單評價定論的。應培養學習者正確的設計評價意識,建立多樣的課后作業評價體系,既有專業評價又有類似公眾評價或市場評價的結合機制。讓學習者在合適的評價機制中形成對自我認知能力及實踐能力的正確評判,進而促使其產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進入后續的學習。
1.自我評價式
在課后作業評分結構中設定“自我評價”環節,讓學習者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提升個體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評分的同時也讓其學會判斷評分標準的客觀性。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在評價環節中增設“展示”環節,在特定的場所中,實現學習成員之間的一個交流“情境”,在小眾范圍內模擬一個成果展示的環境,讓成員間互評成果,體現一個公平公正的成果評價情境。
2.大眾評價式
評價與被評價是設計類課程課后作業實現成效性的必要途徑,也是設計者實現自我價值認定的重要依據。插畫設計課程課后作業完結后,發動各團隊進行課后作業展示設計,建立實體展示空間以及網絡虛擬展示空間展出學習者的設計過程和命題創作,通過大眾互動參評,指定建立一種具有“大眾評價”特性的評分機制。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興趣和壓力的共同作用下認知過程的效率大幅增長。
基于“建構主義”的課后作業設計模式研究,對于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習者構建全面系統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增強設計實踐應用能力具備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通過不斷的思考和設計實踐,真正讓學習者和施教者形成良性互動,獲得問題求解和提出新問題的創新學習實踐能力。
張蕙.多維度立體化課后作業模式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