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貴州鎮遠古民居的生態智慧探析
雷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貴州鎮遠的古民居是典型的山地建筑,它保持了山區的生態環境,反映出貴州各族人民在大山中開拓居住空間的智慧與力量。在這樣一個有深厚底蘊的古民居建筑群里,存在著很多傳統的富有深度的生態文化理念和營造智慧。文章主要在對貴州鎮遠古城的古民居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從古民居選址規劃、空間格局、營建方式,就地取材等方面,探析古民居反映出的生態智慧。以求探尋經驗,指導未來的民居發展。
歷史文化古民居;生態倫理;生態智慧
鎮遠是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地處苗侗少數民族腹地。這里新老建筑相互交錯,漢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交匯融合,2000多年來,作為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曾是古代中央集權向南方擴疆施政的軍事要塞,閩商、徽商、贛商曾把這里作為第二故鄉,一代代在這里繁衍興旺。而本地的苗族侗族同胞也深受釋儒道三家的影響,民風淳樸,崇尚自然。
鎮遠是“山雄水美”之地,按中國古風水說因是一塊“風水寶地”。這里群山環抱,北有石屏山與天樞山,可以屏擋北來的寒流,是風水中的“主山”,南有龍頭山與五老山,是風水中的“案山”,東有中河山與筆帕山,謂之“青龍”山,西有西秀山與平昌山,謂之“白虎”山,中統稱“砂山”。鎮遠城就在這北高南低,“負陰抱陽”、“藏風聚氣”的“穴”地之中。一條舞陽河三座古橋,把鎮遠古城一分為二,南岸衛城,北岸府城,舞陽河由西向東在鎮遠城內拐了形的大灣,猶如一幅太極圖,恰似太極圖上的兩點,一文一武,以應日月乾坤,陰陽相成。
除了城市格局以外,鎮遠還保留了一部分古老的民居建筑群。這些古建筑群并沒有特意的進行保護,依然是人們在居住著。對于保護來說有各有利弊。好的一面在于這樣的生活場景在延續,這樣的空間內涵會發展,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有生活內涵的一個場景;不好的在于群眾的發展難以控制,這樣會導致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一個破壞,尤其居住建筑群的一個破壞。在鎮遠的古民居建筑群里邊,付家大院是至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民居之一,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空間構成方面,鎮遠民居帶有濃厚的傳統的封閉空間觀念。同時存在親和自然,,一般采取的空間格局是外封內敞。我們如果在街巷中走走看看,所謂的街巷空間是實的,是用磚墻所砌的,沒有窗戶向外開。這樣的格局既解決了安全的問題,又解決了外圍相對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的遮陽問題。
在一般的空間格局里一般院落中間都會有一個中庭院,或狹窄的長條形,或方形,但總體特征是可能不分東西南北的走向,比較多樣,但它的特征是比較狹窄的比較小的,限制了陽光照射進院落,這也會起到遮陽的作用。同時它也解決了院落周邊建筑的維和問題,例如通風、采光等一系列問題。
因為是山水城市,在鎮遠古民居建筑里,他們的建筑都是依山傍水的。傍水卻并不在水邊,而是在山的腳下,水的上方。因為鎮遠自古是一個漕運發達的地區,碼頭在水邊,建筑在水的上方,民居建筑不容易被水淹掉。因為在山的腳下,是一個臺地或一個山地,高差非常的復雜,這樣的建筑里邊,院落的選址上按著“負陰抱陽”的風水格局布置,選擇宜人的居住環境。庭院式民居多為自由平面,空間結構沒有固定模式,有效地利用可建空間。多數院落平面不在一個等高線上,形成庭院內部建筑高低錯落。山與水是自然中的最吉樣之物,門對山面水可與自然取得良好的生態關系。這是對空間、自然地理的一種崇敬或對自然空間格局的一種認可。亦或是房子要置身在自然格局中的對位關系。
這里的民居比較好的經驗是至始至終一直堅持了就地取材,它主要用材是石材、青磚、灰瓦、木。這里的煤資源不是很豐富,但是足以具備支持條件。而貴州地處植被茂密的林區所以大量使用木材是具備綠色概念的,實現保護自然,不破壞生態環境,使建筑融入自然的宗旨。
靠山,所以取石方便,大量石材的應用,耐久性,重復利用性等各方面都非常好。從維護結構和填充結構來看,它選取了用磚、石兩種材料混用。整個屋蓋系統木結構用的是灰瓦,灰瓦的鋪法是穿斗式的木結構體系之后直接在檁條上鋪瓦,它沒有像北方地區的需求,做了厚厚的保溫隔熱保護層,實際上這種輕盈簡潔的工法,它的保溫隔熱通過空氣的換熱層解決了冬暖夏涼的問題。
鎮遠古鎮的整個民居,它的屋蓋系統,起了一個雙重作用,不是簡單的防風遮雨和一般維護的簡單概念,它在防風遮雨的問題解決之后,在維護的層面上,還加進了一個它的通風層,屋頂和整個屋體這中間有一個架空的隔離層,這個隔離層中間開了各式各樣的百葉窗,或是通風的氣窗,這樣既解決了通風擋雨、遮陽的作用還起到了遮陽之后內部空氣置換的問題。在密集的居住狀態下較好的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較好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和防噪等問題。這樣一來解決了人們在使用這個空間的溫濕度問題而且環境品質得到提升。
從結構體系上看庭院內建筑式樣都是木結構穿斗式兩層建筑,使用空間主次分明,很象北方的四合院。庭院為一封閉空間,屋宇、天井、庭園是空間構成因素,形成陰陽相成虛實相間的空間秩序,它的磚木結構的支撐結構,用的是木支撐,磚是維護和維和的結構關系。穿斗式民居有自己的規矩,在四川秦巴山區尤其是漢民居里一直沿用這種結構體系。
從以上可看出,貴州鎮遠古民居在選址規劃、空間格局、營建方式、就地取材等方面,體現了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就其社會作用看,古民居在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古人視住宅為“人之根本”。當今社會,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尤其表現在村鎮規劃和民居建造中,出現了資源浪費、設計粗制濫造的現象,導致環境破壞、生態失衡。人居環境的不和諧也不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所以貴州鎮遠古民居的生態智慧可以用于現代村鎮規劃和住宅設計中。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營造“天、地、人”和諧的人居環境,使村鎮布局更加合理,也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