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文體服務中心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必須整合資源
張國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文體服務中心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而建設農村文化禮堂作為浙江省政府十件為民實事之一,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載體和途徑。2013年以來,百丈鎮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實際,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要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初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在實際工作中摸索出了一條整合現有宣傳文化、黨員教育、電影放映、體育健身、科學普及等方面的資金、項目、場所、設施、人才等資源基礎上,充分利用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鄉村體育健身工程等陣地,組建村級文化陣地和自辦文化社團、搭建群眾自娛自樂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我們在“整合資源、綜合利用、統一管理、服務群眾”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村民自發式、互動式、輸送式、輻射式等農村民間自辦文化社團新形式,做到有組織、有隊伍、有場地、有設施、有活動,通過健康、豐富的文化活動,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主體作用,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打造文化惠民項目建設新品牌。
百丈鎮、村兩級成立了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宣傳文化,工、青、婦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工負責,把文化禮堂建設納入黨委政府議事日程,納入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納入年度目標任務考核范疇,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鎮、村宣傳文化、組織、工、青、婦等部門,依托各自優勢,在項目、資金、設備、人才培訓上給予大力支持,形成“千斤重擔眾人挑”的聯動機制,聯合作戰的工作格局改變了以往各職能部門在項目建設中各自為陣、分散建設、功能單一、標準不一的局面,實現了部門資源有效整合、文化設施陣地共建共享的目標。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落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一村一品增“引力”。百丈鎮在文化禮堂建設中十分注重在村落文脈中因地制宜尋特色,防止文化禮堂建設千人一面,增強村民鄉土情和文化認同感。百丈山區文化資源分散、內容單一、利用率低、重建設輕管理、可持續性差等現象急需解決。我們組織文化禮堂建設指導小組,深入田間地頭、祠堂祖屋,聽村史、看家譜、觀民風,控掘民間藝術,將保留完好的半山村俞家祠堂、石竹園村葛家祠堂、孫家舍大禮堂等民間設施進行整修,既不大興土木、大拆大建,也不降低標準,保持鄉土建筑原有歷史風貌、建筑藝術,科學而實用。節約每一分錢,把上級專項扶持資金用在刀口上,并多方籌措資金,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和運行提供資金保障。石竹園村在文化禮堂建設中挖掘出傳統民間藝術竹馬、竹龍,文化禮堂墻畫以竹馬為主題,半山村文化禮堂建設注重彰顯民間藝術鰲魚燈、竹文化,百丈鎮把民俗節慶文化都吸收到文化禮堂建設中,形成各具特色、一村一品、精彩紛呈的建設局面。
建設村級文化禮堂,是一項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滿足農民精神需求、挖掘弘揚村落優秀文化的探索性工作。文化禮堂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挖掘和整合村莊歷史。百丈鎮蘊含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留有許多生動感人有故事的人物、許多代代相傳的藝術和技能。我們通過挖村史、承傳統、推民俗,引導當地百姓在傳統文化中引發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百丈鎮的釜托寺、杭宣古道、洪家官廳分別被列為全國、市、區文物保護點,竹馬、竹龍、鰲魚燈分別到西博會、德清、余杭區、安吉等地展演,村民自我表演、自娛自樂,體現了自身價值,身邊人演身邊事,大大激發了村民主動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文化禮堂開展“道德講堂”、“紅榜頌道德”、“能人榜”、“百姓故事大家講”等活動,展示了本村敬老好兒女、道德模范、科技致富能人等,用村民身邊的人和事教育感動村民、傳遞正能量、促進鄉風文明。我們還精心展示了“耕讀傳家”、“新春祈福”、“重陽敬老”、“金婚紀念禮”、“新兵歡送禮”、“中秋團圓禮”等民間“傳統記憶”禮儀活動,充分展示了親情友情鄉土情,凝聚了人心,充分激發了村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
走進村民日常生產生活,資源流轉增活力。百丈鎮在文化禮堂建設中整合、流轉各種資源,以前各村都有“農業技術基地”、“計劃生育學校”、“法制學校”、“黨員活動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學習陣地,我們在文化禮堂建設中采取“一堂多校”、“一室多用”、“一員多職”的模式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將以上各類學校的牌子集中掛到文化禮堂,把文化禮堂建設與提升村民素質、文化知識、生產技能結合起來,與農業生產需要結合起來,與就業技能培訓結合起來,綜合資源優勢,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從而把文化禮堂有效地打造成為新的集宣傳文化、教育科普等于一體的綜合陣地,形成文化禮堂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多贏效應”,增強文化禮堂建設的內生活力。
文化禮堂建設的實踐與思考:村級文化禮堂建設是個新生事物,有很強的生命力,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需要我們認淮目標、堅定信心、堅持不懈地建設和完善。一是增加政府對農村文化禮堂的投入力度。建設和運轉村級文化禮堂,需要政府更多的經費投入。百丈山區工業基礎薄弱,鎮、村財政困難,需要省、市、區更多的政策傾斜與資金的支持,目前各級政府部門投入的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還明顯不足,建議上級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在政府財政預算中充分考慮村級文化建設專項經費,此外,通過社會多種力量支持,尋求企業協助、鼓勵村民自助,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多方面協調投入的運行機制。二是強化隊伍建設。人才是文化禮堂建設的保障。要大力挖掘和培養鄉土文化人才,充分利用現有鄉村知識分子(大學生村官、教師、醫生、農技人員等),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農村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充分發揮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和潛力,采取更有力的扶持措施。三是創新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現在農村文化禮堂活動大多是唱歌跳舞、書法美術比賽等,時間長了缺乏活力,文化禮堂應拓展活動外延,比如文化走親活動、“春泥計劃”、民俗文化、竹文化、節慶文化、綜合培訓、婚喪禮儀等,讓村民回味民俗、感知禮儀、熏陶美德、品味生活的同時,看到時代的變遷、村莊的變化、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