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娉婷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論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必然性
呂娉婷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且把它作為我們主流的意識形態放在指導地位的高度,主要原因是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有其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必然性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馬克思主義就成為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國革命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我們今天還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并且把它作為我們主流的意識形態放在指導地位的高度呢?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有其歷史必然性。
在列寧的《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里,他指出在馬克思主義這個學說出現的早期,社會上已經出現了很多的社會主義派別和學說,而馬克思主義只不過是無數的社會主義派別和思潮之一而已,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了20多年后,也就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時,馬克思主義在當時的地位就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時候的工人運動已經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了主要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地位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正是因為這個學說自身具有科學性。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工人階級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曙光,看見了革命的前途和解放自己的出路,或者說它確實是代表了當時工人階級的利益,反映了工人階級革命斗爭的趨勢和方向。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就表現在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又是歷史唯物主義,它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踐的作用。比如:西方的科學家在做實驗的時候,他們未必會提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樣的名詞,但是他們也不能否認,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的基本方法。比如說馬克思主義強調地理論聯系實際,其實任何一個科學家做實驗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可見,馬克思主義不僅在社會科學領域是適用的,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是適用的。所以,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品質。
從1840年—1900年中國經歷了5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這5次戰爭可以說我國是每戰必敗、屢戰屢敗,每次戰爭都得賠償巨額款項,可以說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黑暗的一頁。很多學者認為當時西方列強勝利的原因是因為有工業革命,其實筆者認為當時西方的工業革命是得益于中世紀之后的文藝復興的,當時文藝復興使西方人民的思想大活躍、大解放,從而出現了很多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的大家大士,這個人文哲學、社會科學就是意識形態的載體,所以,他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意識形態領域有較好的指導思想。當時我國也有很多仁人志士在尋找出口、尋找道路,我們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等艱辛地歷程,但是最終都因為我們意識形態的封閉、保守、僵化而沒能成功,只有馬克思主義最終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使中國的歷史命運發生了深刻地變革。
當年,列寧同志在總結俄國革命勝利的時候,他說“半個多世紀以來,俄國人民經歷了聞所未聞的痛苦與犧牲,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去學習探索和實驗,真是飽經苦難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唯一正確的革命理論”。俄國的社會狀況與當年的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人民在尋找正確理論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雖然經歷了這么多的的斗爭和犧牲,但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人民付出這么多努力尋找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正確的,是切合中國實際的,也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使中國革命的歷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也不應該是教條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一再強調自己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者的我們,應該能用動態的視角去觀察、學習、實踐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這種態度本身就符合馬克思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新的典范之一是列寧。馬克思依據當時的社會狀況得出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必須同時在歐洲多國取得勝利的這樣的一個論斷。列寧經過研究發現,設想了一條不同于馬克思理論的途徑,讓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這樣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同樣如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抵制商品生產;而列寧看到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生產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果斷推行適合蘇聯國情的“新經濟政策”,把促進商業發展視為“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這種理論上的創新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的體現,列寧主義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作出的創造性的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列寧仍然不失為把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典范。
毛澤東思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依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光輝典范。毛澤東在十月革命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條不同于蘇聯模式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新勝利。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的問題上,毛澤東依然沒有完全照搬照抄蘇聯模式,他吸取蘇聯的教訓,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
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歷史與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取得的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完全得益于正確的指導思想,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從本質上說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創新。
可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優秀的理論品質使其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使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必然選擇。
[1]岳珍.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必然性與科學性[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7)
[2]秦剛.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J].浙江社會科學.2013 (01)
呂娉婷(1983—)女,政治學碩士,中共遼陽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