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花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
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機制的探討
陳明花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
公眾參與是科學、全面、合理展開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體系中引進公眾參與機制已經成為新時期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關鍵環節,新時期推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建設,要提高對公眾參與機制的建設力度。本研究從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工作出發,總結分析了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存在制度規范、參與范圍、信息公開、反饋機制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希望為公眾參與機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不斷完善起到幫助作用。
公眾參與;機制;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規范;參與范圍;信息公開;反饋機制
公眾參與是現代設計、建設、規劃、評價等各項工作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眾參與成為一項制度和機制,對各項事業的發展有著范圍擴大、基礎強化的重要功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事關社會、環境、生態的發展與建設,與公眾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加強公眾參與,建立公眾參與機制是當前環境影響評價的迫切任務。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工作中應該針對公眾參與不足的實際問題展開分析,從制度規范、信息公開、機制建設出發,建立公眾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新機制,使公眾參與的范圍、深度、作用得到擴大,做到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質量、內容、效率的全面提升與推進。
2.1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缺乏對公眾參與的規范
當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主要依據的《環保法》中沒有對公眾參與的具體規范,導致公眾參與的法律原則和精神沒有在法條中體現,導致環境影響評價中沒有公民和社會監督權、建議權的尊重,出現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途徑與方式沒有保障,使環境影響評價失去全面性,影響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公正性。
2.2 環境影響評價對公眾參與范圍狹窄
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工作中沒有充分考慮周邊居民和利益相關人的需要,出現“獨立設計”、“閉門造車”的問題,形成環境影響評價脫離實際、脫離公眾的問題,失去了環境影響評價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沒有尊重專業組織、專業人士、行政機關的意見,所形成的環境影響評價沒有質量基礎,導致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難于保障,對后續的開發和利用帶來隱患。
2.3 環境影響評價的信息公開程度低
信息公開是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中沒有做到對具體工作內容、環境信息的公示和公開,導致公眾知情權被侵害,環境影響評價難于得到公眾的全面參與,形成對環境影響評價權威性和公正性的影響,容易引起公眾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抵制與否定,特別在信息公開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往往造成公眾對環境影響評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
2.4 環境影響評價缺乏反饋機制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從公眾意見出發進行評價工作,評價結果也需要接受公眾的監督,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設計和評價鏈條,做到對環境影響評價質量的保障。而當前缺乏環境影響評價的反饋機制,公眾意見、專業建議不能夠有效地尊重,發揮不了反饋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調整與完善功能,使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出現各類問題。
3.1 完善環境影響評價的制度規范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實施公眾參與需要依靠法律和制度作為保障,當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者應該推進《環保法》的完善,建立起公眾參與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則,尊重公民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監督、建議權力,建立起公眾參與規范的途徑和方式,在確保法律法規權威性的基礎上,建立公眾參與機制的法律基礎,從法律和規范上確認公眾參與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關系。
3.2 擴寬環境影響評價對公眾參與的范圍
新時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該積極邀請項目周邊居民和工程利益相關人積極參與到具體的工作之中,以工程和項目為中心進行系統性、全面性地研究與討論,使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更加貼近實際,在提升環境影響評價民主性的基礎上,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科學性,確保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在環境影響評價中要引入第三方參與到具體的工作中,通過征求專業人士意見,尊重專業組織建議,服從主管機關管理,提升環境影響評價的完整性和針對性,做到對環境影響評價質量提高的全面性保障。
3.3 擴寬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途徑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應該將項目信息、環評工作內容、環境信息等相關內容面向社會和大眾進行全面的公開,通過召開聽證會、論證會等多種公眾參與的方式與公眾加深交流與溝通,通過信息公開和信息交流擴大環境影響評價的影響,進而確保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
3.4 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反饋機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的規定,對于公眾對擬議項目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一方面要求專項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編制機關要審慎地考慮公眾的意見,必須對公眾意見采納與否作出理由說明;另一方面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專項規劃審批機關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但是事實上,公眾往往很難知曉編制機關、行政審批機關是否認真考慮了他們的意見。
環境影響評價是進行建設和環保各項事業的平臺,應該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引進公眾參與策略,這樣才能夠實現環境影響評價的全面性,做到對建設和環保事業的有利保障。但當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對公眾參與沒有必要的保障機制,導致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內容和質量受到了影響。新時期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立足于全面、公正和客觀,建立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機制,完善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為更好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鋪平制度、體系、方法的道路與基礎。
[1]趙慧,秦明周,王猛.關于環境影響評價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01)
[2]劉芙.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不足與完善——以司法介入為救濟途徑的考察[J].當代法學.2007(02)
[3]李艷芳.論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信息公開制度[J].江海學刊.2004(01)
[4]汪勁.環境影響評價程序之公眾參與問題研究——兼論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相關規定的施行[J].法學評論.2004(02)
[5]劉燕,李麗君,馮先飛.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有效性的策略及意義評價[J].價值工程.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