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彤
西藏民族學院
淺析北宋聯金復燕政策
陳昱彤
西藏民族學院
自北宋建國,歷代君主都志在收復燕云十六州。1120年,宋金簽訂“海上之盟”,開始了聯金復燕活動。此后,金屢次攻宋并索要錢財,此舉加深了北宋的國內矛盾,隨著金兵再次南下,北宋最終滅亡。
北宋;金朝;聯金復燕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后晉石敬瑭獻燕云十六州。“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①可見燕云地區“自古為用武之地”。②因此,幽云地區對于崛起于北方的契丹來說十分重要,既可安邦固國,也可南望中原。
北宋建國后,自宋徽宗即位以來,雖采取對外守勢、重內輕外的基本國策,但也密切關注遼朝時局,并遣童貫“奉密旨,使覘其國”③,也就是說北宋的復燕思想一直存在并影響著宋對遼的各項活動。
政和五年,遼國宋人馬植見遼大勢已去,便借童貫出使之機獻“涉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④的復燕奇策。深得宋徽宗寵信的童貫,為了迎合徽宗的愿望,積極建議伐遼。這時的宋徽宗雖圖燕之心強烈,但態度仍較謹慎,也多次下詔強調“沿邊不得妄動,亦不得增添人馬,別致驚疑”⑤。隨著女真進攻契丹的行動越來越順利,徽宗君臣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聯金復燕思想正式形成。
北宋自政和七年,徽宗曾先后多次遣人“以市馬為名”,“募人同往,探問以聞”⑥。宣和元年,宋廷遣馬政等人使金,傳達“共伐大遼”之意,但至于所陷漢地具體包括哪些地區,并沒有詳細說明,這就導致了以后燕云交涉的麻煩。金人給宋的國書寫道“所請之地,今當與宋夾攻,得者有之”⑦。但此行只是口頭協議,并未簽約。同年,宋徽宗怕遼得知后會追究此事,立即單方面停止與金的交往,這一行為引起金的不滿,使北宋日后在恢復與金的結盟中陷入被動。不久,遼金談判觸礁,宋金交涉恢復,阿骨打曾責備宋使“跨海求好,非吾家本心,共議夾攻,匪我求爾家……如見皇帝,若果欲結好,同共滅遼,請早示國書。若依舊用詔,定難從也。⑧”外交上的失策,不僅影響宋金結盟的進程,也使得金在談判中占據主導地位。
宣和二年,北宋復遣馬植商議燕京和西京地。原為遼人的馬植,熟悉燕云地理,因此極力說明云州、平州、營州也屬漢地,要求歸宋,金太祖卻未應允。經反復磋商,宋金雙方的“海上之盟”最終簽訂。但此后宋廷單方面毀約,金人極為不滿,遂于宣和四年初,進攻遼中京,遼天祚帝經燕京逃往西京,金軍乘勢攻取。此時宋徽宗看到遼朝將亡,害怕無法收復燕京之地,先后于當年四月和十月,令童貫率軍進攻燕京,并御筆付童貫三策,“如燕人悅而取之,因復舊疆土也;耶律淳納款稱藩次也;燕人未服按兵巡邊下也。⑨”戰況遠沒有宋朝想象的樂觀,遼人非但未降,反而兩次大敗宋軍。童貫邀請金軍夾攻,結果燕京為金軍所占。宋軍在兩次對遼作戰中充分暴露了自身的腐朽無能,導致金對北宋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
宣和四年,宋遣使臣至金國,商議交割燕京諸地的事宜,金太祖將燕京等地割給宋朝,但提出“燕租六百萬,今止取一百萬⑩”的要求,每年由宋人代收,交給金朝,稱“燕京代稅錢”。宋廷面對金人的咄咄逼人之勢,生出畏懼心理,便基本上同意金朝的要求,錯失這一借勢與金抗衡的有利時機。宣和五年,馬植再次出使金國,商議西京歸屬問題。經過再三請求,阿骨打“特許與西京、武、應、朔、蔚、奉圣、歸化、儒、媯等州并地民戶”○11經多年的交涉,北宋付出了巨大代價,卻獲得了一座空城。宣和五年夏,金太祖阿骨打病死,太宗完顏晟繼位。金太宗初政為穩定局勢,依舊與宋保持睦鄰關系。但是這種脆弱的和平并沒能保持多久,就被招降納叛糾紛及張覺事件所破壞。
北宋在聯金復燕行動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即使兩次攻遼戰爭是北宋主動發起進攻,但其結果差強人意,北宋士卒死傷者不計其數,且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使得本就外強中干的宋朝雪上加霜。金攻占燕京后,以攻下燕京為名,進而要求增加歲幣和犒賞將士的賞銀。徽宗雖知“女真貪暴,殘民害物,雖黃巢不如”,“然彼既入關,先據燕地,恐為后患”,只得“不惜增百萬以啖之,且解恤目前之紛也”○12。宋面臨金人連續兩次的掠奪,國庫日漸不足,徽宗便令群臣進獻金帛,又置局買金銀,命官僚負責搜刮,將搜刮的民脂民膏盡獻給金朝。“此次交涉,在宋可謂不失敗而失敗。所謂不失敗者,其文字之所要求為燕京并所管州城,此金人已許也;失敗者,原意欲得者并不如此,而無奈自縛于此也。○13”如此一來,使得北宋統治階級內部、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在短時間內迅速激化,呈亡國之勢。
從當時實際情況來看,金朝滅遼,也是出于垂涎于宋地的富庶,而對中原進行掠奪性的侵伐,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而已。因此,宋朝收復燕京以后,如果能提高警惕力著于圖強,整飭軍隊,扼守燕山之地,雖不能說必能阻擋金人于塞外,但至少可以有效地阻礙金騎兵的迅速南侵。然而正是由于宋朝一系列錯誤的舉措,既失燕人之歡心,由暴斂中原百姓的財物,造成天下嗟怨,于是宋徽宗這一“聯金復燕”的“奇策”,最終變成禍國殃民的弊政,直接成為北宋亡國的導火線。
[1]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3]李華瑞,宋夏關系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5]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注釋:
①葉隆禮:《契丹國志》卷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頁
②脫脫:《遼史》卷37《地理志一序》,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37頁
③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政宣上帙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頁
④脫脫:《宋史》卷472,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77頁
⑤徐松:《宋會要輯稿》卷453,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499頁
⑥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政宣上帙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頁
⑦脫脫:《宋史》《徽宗本紀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97頁
⑧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8頁
⑨黃以周:《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4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359頁
⑩畢沅:《續資治通鑒》卷94《宋紀》,岳麓書社,1992年版,第359頁
○11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證》卷2,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76頁
○12黃以周:《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46,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21—1422頁
○13陳樂素:《求是集》第一集《宋徽宗收復燕云之失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頁
陳昱彤(1991-),女,漢族,河北承德市人,碩士,就讀于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藏族史及西南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