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丹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淺談關于新農合發展現狀趨勢的研究
齊丹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長期以來,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建設的重要內容,而農民醫療健康保險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保障。21世紀初,我國致力于解決農民醫療健康保險的各項問題,正式推出了以完善農民醫療健康保險制度,提升農民醫療健康保險水平為重點內容的“新農合”。
我國農村合作醫保制度最早是從建國前陜甘寧根據地的衛生合作社衍生而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農村合作醫保制度實現了初步覆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的農村合作醫保制度逐漸不能適應廣大農民日益提升的醫療健康保險需求。黨和國家開展了新型農村醫保制度的建設,“新農合”醫療保險應運而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合作醫保制度的覆蓋率也在不斷下降,醫療改革成為了新農合出現的基礎。由于長期以來農村醫保制度落后于城鎮,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的建設,而深入發展新農合,將有力協調和統籌城鄉醫保制度的平衡。市場經濟促進了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一些問題和弊端,導致了醫療費用的大幅提升,某些趨利性的醫療機構的醫療費用甚至遠遠超過了農民實際的承受能力。新農合的發展將逐步縮小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社會保障上的差距,將不斷完善監管機制,不斷減輕農民負擔,逐步解決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盡管我國新農合自本世紀初就開始實施,在相當大程度上解決了很多農民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但是,新農合的發展卻并沒有隨著農民對新農合的認識而上升。很多農民群眾片面的認為新農合只是一項對自己有實惠的國家福利制度,忽略了新農合制度是一項國家給予農民群眾的一項權益保護。進而,很多農民群眾對于新農合的制度、運行機制等就缺乏認識。例如某些群眾并不了解實際的報銷原則;某些群眾不清楚具體報銷流程;許多農民認為這項權益可有可無。“看病難”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新農合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阻礙。而且”看病難“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農民群眾看病難和看病貴的綜合表現。根據我國農民年人均收入和農民年人均醫療費用的比例來看,看不起病和的不起病的農民不在少數。而且,很多新農合的定點機構出現了趨利性的醫療思維,導致了農民更是買不起藥、看不起病。由于我國城鄉差距問題尚未解決,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尚未高速推進,導致了很多專業能力強和醫療水平高的醫療技術人員沒機會或者不愿意投身于農村基層醫療隊伍當中。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基層醫療隊伍中的醫療人員和衛生人員仍是以大專和中專為主,本科和研究生醫師簡直是鳳毛麟角。擁有博士學歷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更是少之又少。這樣的狀況就造成了農村基層醫療隊伍素質不高、水平偏低,最終就導致了農村基層醫療水平發展緩慢,水平不高。
穩定健康的合作基金是新農合順利發展的基礎。而現階段我國新農合的發展也在不斷朝著完善籌資機制方面發展。隨著新農合的發展進程,我國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已經逐漸明晰了自己的這全方位,對于新農合的財政投入也不斷加大。尤其是2012年的《關于做好201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通知》中,更是促進了新農合的籌資機制改進,報銷比例也不斷攀升。由于我國新農合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公正”等原則,農民對于新農合的認識和接納程度不斷提高。許多鄉鎮農民的新農合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農民群眾對于新農合的“參合率”也在不斷提高。參與人數呈現出了一種穩步提升的趨勢。而且農民的受益人次也在不斷增多。以往,我國農村合作醫保制度主要強調的是重大病的保障和統籌,某些小病小痛的報銷沒有重視。但是隨著農民對于門診治療小兵的保險問題不斷關心,尤其是我國農民門診次數頻繁增加。現階段新農合的發展趨勢也逐步將門診費用納入了新農合的實際保障范圍當中,廣大農民的受益范圍將不斷擴大。盡管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推進速度不高,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始終是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內容。尤其是隨著我國政府逐步將商業保險機構納入新農合體系中,新農合的管理得到了良好的創新。近幾年大學生到基層工作的趨勢也使得農村基層醫療隊伍加入了許多學歷高、醫療水平高的醫療人才。尤其是引入競爭機制之后,農村基層醫療水平將得到切實提高。
我國新農合的籌資機制在不斷完善,農民的受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將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地建立健全籌資機制是加快新農合發展的重要措施。而且,不斷建立健全籌資機制也將切實保障新農合資金的持續性。建立健全籌資機制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堅決避免籌資的逆向選擇,逐漸實現參合的強制性;不斷加大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強籌資方式的更新和改善;不斷提升和更新籌資渠道;以政府先出資為引導,確定合理的籌資機制和標準。
農民認識程度的提升是新農合順利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民群眾關于新農合“參合率”的根本保障。這就要求新農合工作隊伍以及定點醫療單位長期性和經常性地進行關于新農合福利制度的宣傳開展。另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廣播電視臺等也要不斷宣傳新農合與農民權益的關系。建立健全補償機制不僅能讓農民受益范圍更廣,也間接促進了農民群眾“參合率”的提升。這就要求新農合的補償機制逐漸將慢性鼻納入大病統籌中,逐步取消門診費用自己承擔。與此同時,起付線的降低、實現即時結算和報銷等也應當納入其中。建立健全監管機制是完善籌資機制之后保障新農合資金落到實處的重要措施,也是使新農合順利發展的根本。沒有監管機制的新農合發展將是不健全的。具體來說,建立健全監管機制要做到以下六點:明確劃分各級地方政府的監管權力與監管責任,明確權責限度;不斷規范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與監督,切實預防新農合資金的流失;以農民為主體,發揮農民群眾自身的監管作用;建立健全新農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入第三方進行監管,不斷創新監管機制。
齊丹(1989-),女,滿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