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新時期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對策
任靜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入與改革,高校院校逐漸走向了校企合作的道路,但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建設中面臨著重重困難,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需要走出校企合作的困境,加強自身能力的建設,逐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走向健康的發展道路。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困境;對策
由于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點,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在國家方針、政策的指導和鼓勵下,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不少校企合作的成功案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從整體上來看,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凸顯。基于此,積極尋找新的對策,讓高職院校走出校企合作困境,使校企合作在高職教育中得到進一步深入,促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改革。
(一)高職院校自身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與發展時間并不長,造成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在高職院校中未得到全面覆蓋。面對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認識不足的問題,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式尚未得到全面落實的情況下,嚴重阻礙了校企合作的開展,直接影響到相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水平。與此同時,加上資金條件的限制,學生的實訓基地建設主要以教學型為主,學校的場地建設與實訓設備與企業實際生產環境及要求差距較大,由于實踐性和職業性在教學過程中沒得得到充分體現,造成培養的技能型人才難以滿足企業從事生產和研究等相關工作崗位的需求,也無法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習崗位。為此,面對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自身能力存在的不足,為了讓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走出困境,加強自身的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企業在校企合作內在推動力不足
面對企業與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由于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主要來自于利潤,但由于高職院校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價值,造成大部分企業沒有合作教育的理念,認為參與高職教育是一種經濟負擔,高職院校不能為企業輸送科技型人才,導致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意識不強。
(一)明確高職院校、企業、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的角色定位
為了有效推動校企合作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企業、地方政府三方角色的轉變,明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校企合作方案的順利開展。由于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從產品屬性上看,教育是具有私人產品、公共產品特征的準公共產品,若單從市場機制的完善推動校企合作,是無法達到教育資源配置最優化的目的,其需要政府的協調和支持。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勵社會資源投入到高職教育中,對高職教育投入更多的實訓資源,有利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然而,對于企業來說,應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對我國企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及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戰略意義,將高職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業價值鏈中,為校企合作提供人力資源及設備資源,加大院校實訓基地、專業課程設置的扶持,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中,既要政府的支持和學校自身的努力,還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結合企業對人才需要的變化,實時調整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及專業課程設置等;成立專門職能機構,明確校企雙方之間的責、權、利,從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的順利實施;除此之外,為了明確校企合作之間的關系,應結合不同企業的特點,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實習、設備使用等方面提供支持,以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由于高職院校是企業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應加強自身建設,改善教學條件,重點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使學校自身具備良好的條件和過硬的能力,以促進校企合作的開展。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高職院校的廣泛關注與重視。近幾年,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合作中存在的困境也比較突出。因此,加強校企合作的改進,采取有效的對策,以保證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
[1]蔣茂東.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山東水利職業學院院刊,2010,01:2-5.
[2]焦樹國,張勇.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面臨的困境和對策[J].中國商界(上),2010,04:151-152.
任靜(1981-),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漢,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