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寧,吳娜娜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論康德自律的道德觀及其現實意義
王佳寧,吳娜娜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康德提出較為系統的理性自律的道德觀,倡導“道德即自由的自律”。本文著眼于康德自律道德觀的邏輯起點、至上動機、核心準則來探討其意志自由、敬重義務、道德自律等核心思想,及其對我國現實公民道德建設的借鑒意義。
康德;道德自律;意志自由;義務
隨著文藝復興的覺醒,人文主義精神席卷歐洲,否定上帝,理性精神進一步發揚。同時,康德在對休謨等人的經驗主義思考中提出“道德法則表達了純粹實踐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痹诘赖聦用嫔?,康德提倡意志自由,認為人們應普遍遵守的道德源于理性,在以先驗為主的基礎上,方能理性道德判斷。由此,康德將道德方面的研究從前人的經驗他律論轉向理性自律論,以意志自由為起點,以義務為道德動機,成為系統闡述“自律”概念的第一人,實現了倫理學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自由非常抽象,在經驗生活中無法直接認知、進一步推理。而道德法則能被我們直接意識,才致使了對自由的認識。自由是事物的本質,是最高的理性原因。道德法則賦予自由內涵,自由才有實質性的意義??梢娮杂膳c道德相互依存,無法分割,使自由成為道德法則的條件,道德法則反過來對自由加以驗證,從而實現善的行為。
康德把自由從認識領域延伸到實踐領域,來證明自由的“實在性”,進而以意志作為道德核心,提出“自由是一切有理性的東西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質”,融匯為“意志自由”一詞。意志自由即為人的意志能夠擺脫感性欲望的誘惑,獨立地加以判斷、鑒別。同時,只有承認意志自由,人們才會真正服從道德規律?!白杂梢庵尽笔强档碌赖吕碚摰倪壿嬈瘘c,高揚了道德的主體性,彰顯了人性的尊嚴,使主體具有自我行動性,為“自律”進一步地闡述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同于現代生活“權利和義務”的雙向關系,康德認為義務是要求人們在行動方面,符合法則規定;在主觀方面,尊重法則將是“意志所依以為這法則所決定”的。道德義務主要采用絕對命令的形式,以“應當”為表達方式,其本身就是目的,要合乎義務本身的目的性。且其為定言命令,僅指向于行為準則的方式,以無條件的命令強制要求必須執行,具有普遍的適應性及至上性,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去行動”。
在目的屬于人內在范疇的基礎上,人的道德行為是以一種內在品質的形式得以存在,必然會牽扯到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問題。按照康德的理解,人應該是作為目的而存在,非以手段的形式,亟需絕對命令作為輔助,以將對義務的敬重感作為目的。正是絕對命令作為義務的表現形式,其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力量及道德主體凸顯的人性光輝,使義務至上,成為道德動機,人們在現實中敬重義務、踐行義務,使義務趨向生活,付諸實踐,規范一系列的道德行為。
自由作為康德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其道德哲學大廈的“拱頂石”,那么,自律就是該大廈的“核心支柱”。康德提出“自律是道德的唯一原則”,即制定的道德法則是由自己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為道德而道德,為了自由意志能夠始終是自由意志而不淪為其他目的的手段。由自律建立的道德法則區別于人的感性活動,排除了形式上的經驗,是由人的理性所制定的,是在超越自我基礎上的一種理性的自覺、行為的主動、靈魂的塑造,具有普遍性、絕對性、強制性。
康德將建立在經驗基礎上有條件的感性的原則稱為“他律”,無論自律還是他律,均為“律”,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且內在的強制比外在的強制更為重要,為個人的道德權利提供保障。就現在以辯證的眼光來看,道德自律和他律是同一的矛盾體,相互依賴,互補互存,他律為自律提供外界的客觀因素的考慮,而自律則為他律提供內在個人的保障,共同構成對行為的強制性約束。在現實生活中,需取“自律”與“他律”的精華,融會貫通,發揮其對道德行為的管制作用。
康德的道德自律學說受到時代的局限,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不可否認其學說的閃光點,強調了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自覺性、義務動機的至上性、自由自律的核心性,有關道德的理論對于我國現實的道德建設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培育敬重義務的道德動機是提高我國公民道德素質的首要前提。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深水區,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外來腐朽思想滲透于生活的,拜金主義、利益為上等觀念盛行,道德誠信缺失,人們的精神生活空虛現象嚴重,公民道德教育亟需加強??档抡J為“一切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行動不僅是合乎義務的,而且是出于義務而發生的”,點出了道德教育中道德自律的重要性。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道德行為歸根到底是由人引發的,培養人對義務的敬重感,并經過不斷練習使人的道德動機加以強化,是從源頭上對人的道德加以教育,從而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
加強公民的道德自律是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依法治國不僅僅要有“法”可依,更在于“依”的過程,法律要真正地加以貫徹實施,離不開人們的自覺意識,即道德自律?,F實生活中多采用法律等外在制度加以懲罰規范,但效果不盡人意。例如腐敗現象,雖有一系列的法律規定限制,但在面對權、錢、色的時候,部分官員仍未能堅守底線,以權謀私,損害人民切身利益。但康德認為“自律是道德的唯一原則”,人們從內心出發,建立理性普遍的法則,樹立崇高的信仰,才會真正擁有道德感,進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才會認同遵守法律,符合法治的要求。只有當道德自律成為人們內在的準則,依法治國才得以落實,在此基礎上,批判性地輔之以他律,通過法律等強制性外在力量給道德建設加以支撐,人們精神世界更為富足,民族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為“中國夢”添磚加瓦,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注譯本[M].李秋零,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孫少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戴兆國.明理與敬義:康德道德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8.
[4]何建華.道德自律與意志自由——兼論道德自律的社會基礎[J].浙江社會科學,2002,(7).
[5]劉同舫.康德道德觀及其對現實道德教育困境的開解[J].教育研究,2014,(4).
王佳寧,吳娜娜,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思想政治教育12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