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大連大學
西漢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原因及啟示
袁帥大連大學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時代,為古代乃至現代地區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絲綢之路的研究又提上了一個新的日程。本文主要是從分析西漢絲綢之路不斷發展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點關于絲綢之路發展對我國當前地區和經濟發展的啟示。
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啟示
一般認為絲綢之路興于西漢,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唐朝時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明清時期開始衰落。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絲綢之路”的“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認定為新的世界文化遺產。從空間上看,絲綢之路遍及亞歐大陸,從我國中原地區至中亞七河的路網只是古代絲綢之間的組成部分之一。從絲綢之路的雛形開始,它所連接的各大帝國之間此消彼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絲綢之路就是一部世界史。各帝國之間的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碰撞,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流通之路,同時還是信仰船舶之路、軍事征服之路、民族遷徙之路。當前我國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是對我國海洋發展戰略的有益補充,同時也是平衡東西部發展差距的重大舉措。對絲綢之路走向繁榮的原因進行探索,可以為當前“一代一路”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一些借鑒。
西漢武帝時期,漢王朝政治穩定、國力強盛,北方游牧部落不斷侵擾邊境,給邊境的農耕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積極的對外政策,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就是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夾擊匈奴。張騫兩次西域出訪后,西域各國也紛紛派使者回訪長安,開啟了東西交流的道路。張騫出使西域詳細記錄了陸路的交通線,包括西域諸國以及從大宛到這些國家的方位和距離,同時還詳細描述了當時亞歐地區的地理格局和政治狀況。后來的史書逐步勾勒出了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張騫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完成政治與軍事使命,并不是為經濟因素。但是張騫出使西域為漢朝與中亞國家的對外關系打開了先河,為絲綢之路的商品貿易奠定了基礎,對東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有力反擊匈奴,漢武帝打造了一支精兵良將,取得了巨大勝利。公元前127年,衛青收復了秦時失地,屯田戍邊。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敗匈奴,整個河西地區都處在漢朝控制之下。匈奴軍事力量逐步為掃清,這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時屯田政策也為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和使者提供了補給。公元前60年,匈奴發生了政變,日逐王降漢,漢朝設置了西域都護府,至此整個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歸漢朝統治,暢通無阻。絲綢之路的暢通刺激了東西貿易的發展,絲綢之路的經濟逐步繁榮起來。
絲綢之路順應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現實需求,同時歐洲、中亞和我國中原地區的經貿往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絲綢之路發展。古代絲綢之路,歷經中國歷史漢唐、宋元、明清幾個時期,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西方的胡桃、胡蘿卜、葡萄、石榴等傳入中國,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傳入西方。同時絲綢之路還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歐洲近代文明陸續傳入中國,我國的“四大發明”也是沿著絲綢之路傳入西方,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必要前提。
絲綢之路促進了各國之間不同宗教的傳播和交流,時至今日,新疆地區和中亞地區還留有宗教文化交流的遺跡。
第一,要不斷加強與地區之間的聯系。西漢絲綢之路的發展為古代亞歐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中國必須與時俱進,加強與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西漢時期的中國作為絲綢之路的鑿空之國,為地區文明發展意義重大。當前,中國必須在新時期不斷加強與歐洲、亞洲、非洲地區的合作和交流,不斷增強中故宮在合作交流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實現不同國家的共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要創新地區合作新思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要想更好的強化與歐亞地區的合作,擴展在歐亞地區發展的空間,必須轉變思路,創新地區合作模式。冷戰結束之后,在歐亞大陸建立新絲綢之路的倡議總被提起,例如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都提過。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不斷深入發展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擴大與地區之間合作的范圍,不斷提升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要不斷實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融合。在當前世界一體化發展的今天,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必須不斷加強民族融合。西漢絲綢之路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做好民族與地區之間的融合和發展,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民族融合。既然我們的文化是復合性的、混合性的,融合就不是一個新概念,而是一個歷史經驗。由于融合,豐富了我們各民族的文化。我們今天的文化要發展,同樣要融合。
總而言之,絲綢之路的道路漫長而久遠,而且無始無終。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不僅造就了古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能夠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借鑒。
[1]巫新華.西域絲綢之路——孕育文明的古道[J].中國文化遺產.2007(01)
[2]葉舒憲.“絲綢之路”前身為“玉石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B03)
[3]吳幼雄.試析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多元一體文化內涵[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二卷][C].2011
[4]李金明.從水下考古發現看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A].海洋文化與福建發展[C].2011
[5]陳水德.“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互動傾向[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
袁帥,大連大學,人文學部歷史學院09級學生,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