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茜
西藏民族大學
試從桃坪羌寨旅游業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張希茜
西藏民族大學
桃坪羌寨是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應以應以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桃坪羌寨作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雖受到商業化等沖擊,仍應堅持以旅游業的發展來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桃坪羌寨;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村寨旅游業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理縣境內,羌寨臨河背山而建,是由傳統羌族碉樓與民居組合而成的極具特色建筑群,兼具居住和防御雙重功能。從外部來看,村寨是一座黃褐色石砌整體建筑,所有民居以高碉為中心連與一起,向外呈放射狀,只留有八個低矮的出口。內部以低矮復雜的13條甬道相聯。整座建筑群以其特殊的建筑技法和建筑結構經受住了汶川大地震。
羌族是個有語言沒文字的民族,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保存和發展其文化。到了現代化的今天,逐漸由文化轉變為受保護的文化遺產。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口頭表述、羌族歌舞、音樂藝術、節慶風俗;宗教信仰與實踐;羌族手工藝。[1]
“民族村寨是一個文化實體,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基本方面…具有嚴格的不可分性。”[2]桃坪羌寨即保存了羌族有形文化遺產如建筑,也凝聚了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通過在桃坪羌寨短期調查,簡要分析其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局限。
一
桃坪羌寨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至今屹立不倒,仍具有居住功能,是羌族建筑代表。墻體由不規整石片砌成,內部木質結構為主,一般民居有兩到五層不等,而碉樓最高有九層,有八邊、六邊等形式。村寨有完整的供水和排水和消防系統,明渠暗渠皆備。由于鱗次櫛比的建筑結構,家家屋頂曬臺也構成了空中道路,此外還有過街樓、磨房和暗道。如此堅固便利精巧的軍事堡壘形式村寨,修建時,不繪圖,不測算,隨手砌成,結構堅固勻稱,實在令人稱奇。所以,桃坪羌寨作為文化實體,是羌族建筑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通過對村寨建筑的保護和研究,以此為樣本更好的了解羌族的建筑技藝。內部居住空間,既是生活場所,也體現當地羌人的信仰,有白石崇拜,也信關公,觀音。因此,桃坪寨也承載了當地羌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
羌族是處在漢藏之間而沒被同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化浪潮的裹挾下和汶川大地震毀滅性的打擊,如何保護這些脆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關領域學者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地羌人因自身文化而驕傲和經濟利益,而積極保護,宣傳文化遺產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桃坪羌寨通過民族旅游以有形的依托來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是值得深究的。
桃坪羌寨因其獨特和保存完好的羌族建筑,作為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是國家4A級旅游景點。因為旅游業繁榮,當地家家戶戶幾乎都從事旅游或周邊行業。桃坪寨還有濃郁的羌族民俗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寨內特色羌族民居內部,有羌族服飾和富有特色的羊皮襖、金絲猴帽等掛在墻上,配上介紹性文字供人參觀、學習。每家都有火塘,特色食物如臘肉供游客品嘗。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更好的保護宣傳羌族的飲食和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羌族歌舞等非物質文化,其特色技藝以人為載體,借助傳統的樂器和道具表現出來。震后興修的新寨建了薩朗舞廣場等場所,用以薩朗舞表演,和跳鍋莊等其他舞蹈,此外,羌族傳統的祭山會和羌歷年等節日,這些都是即有經濟收益,又能保護非物質文化。
三
旅游業的刺激,使得當地人愿意去學習傳統非物質文化如歌舞。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當地文化變得商品化的危險。傳統文化背后本真可能喪失,甚至連形式也無法完整保存。比如,號稱出售傳統羌繡的小攤位上所謂民族特色的商品,而產地則是浙江義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必須是一個鏈形系統,包含終端成果、傳承人、傳承技藝、傳承場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的,對鏈形系統的完整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核心”[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是傳承人和技藝的保護。羌族文化遺產保護需依靠羌族正確地對待其文化。目前桃坪羌寨的現有旅游模式固然可以起到保護傳承宣揚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但是局限和弊病很多。因為金錢刺激,忽視文化背后的本真,非物質文化流于形式。單一旅游模式已經飽和。就桃坪而言,有新舊寨之爭,外地人也插手當地發展。外來的沖擊,還包括游客帶來的沖擊,現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都在沖擊羌族傳統文化。比如會羌語的人越來越少,筆者所住的農家樂,非常強調自身羌族特色,家族內部也是用四川話交談。數據表明傳統的飲食、服飾,生活習慣等真正被現代生活方式所代替。[3]而這背后顯示的是羌族非物質文化的日益瀕危。
雖然如此,但發展旅游業仍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好的方式。需要改進單一旅游模式,創新旅游新模式。如將羌繡作為一種表演形式,供游客參觀,本身可以獲得經濟利益。此外,受到認可高質量手工藝品,既能獲得更高的報酬,還能傳承技藝。無論是旅游業模式的改善還是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都需要政府的指引。政府需引導寨民建立非物質遺產的觀念和重視其保護。此外,需避免少數人得利,確保新舊寨良性競爭,對于信仰等應極力避免商業化。
總之,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提高旅游業的質量,以此良性循環,做到經濟利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不誤。桃坪寨作為保存完好的羌族建筑群,以旅游業為核心,從物質文化為載體,通過教習、表演等方式,在經濟收益的驅動下,當地人積極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桃坪羌寨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好且較有效的方式。
[1]周毓華,羌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研究[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8(5).
[2]王汝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特殊性研究——以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0(11).
[3]劉海燕,羌族物質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調研報告——以理縣桃坪羌寨為例[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2(8).
張希茜(1990-),女,安徽銅陵人,西藏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