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云
大慶廣播電視大學
淺談學校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趙樹云
大慶廣播電視大學
心理輔導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新興的教育活動,它是一種現代教育方法與技術,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當代進步的世界教育潮流。學校心理輔導在我國出現不過二十幾年的歷史,越來越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重視和認同。學校引進心理輔導,可以讓更多的教師理解和掌握先進的心理學教育理念和技術,減少學生心理問題,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問,從而健康成長。
社會轉型;心理健康;學校心理輔導
社會轉型是指人類社會由一種存在類型向另一種存在類型的轉變,在此過程中,不同階層以及同一階層內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矛盾,原有的價值觀和精神信仰受到質疑,貧富差距變大,會涌現出各種各樣的不平衡,處于其中的各種社會關系處于不斷調整狀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青少年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發育、心理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和思維方式的變化,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出現了各種各種的心理問題,如何疏導這些心理問題已經變得刻不容緩。
心理健康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要求。考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和新時期對人的素質要求,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智力發展正常,有創造力;有正確的自我觀念,具有良好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心態和意識;情緒穩定、樂觀,能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狀態;面對挫折和失敗具有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機制;能客觀認識環境并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善于與同學、老師和親友保持協調的人際關系,樂于學習、工作和生活,具有合群、同情、愛心、助人的精神。
許多調查結果表明,現階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首先是學習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厭學、學業失敗、注意力障礙、學習焦慮等。
今天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仍是應試教育。以選拔考試為指揮棒,以選拔考試成績優秀學生,淘汰落后學生為目的。為了能上好大學,家長使盡渾身解數為孩子擇校、擇老師、擇同學,選同桌。學習壓力、升學競爭、就業的壓力又進一步引發了過度焦慮,尤其是考試、比賽之前。初四和高三年級,為了升學目標,除了期中、期末考試外,還有月考、周考、每日考、每節課考,每次考試都把孩子推向考試焦慮的深淵。我所在地區的多數重點中學一入學就根據學生的入學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編入英才班(有的中學叫尖刀班)、重點班和普通班,期中、期末考試時30人一考場,按照上次考試大排名次序編考場,1--30名第一考場,31--60名第二考場,依次安排考場,最后是1201--1230名學生在第四十一考場考試,這種貼標簽似的現象很普遍,極大地挫傷自尊,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在這種品評制度下,”學業失敗”的孩子沒有自尊、自信,來自教師、家長、同學的不重視、不尊重、苛責、非議與冷遇會使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學校無快樂,更加厭學和自暴自棄。
其次是人格發展問題,人格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行為和特質型式,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在社會經驗過程和社會活動過程中出現的。
再次是社會適應問題。青年學生面臨著學習,生活,家庭,情感,社會的各種壓力,而他們的心理又尚未發育成熟,很容易出現人格失衡,引發社會問題。近幾年連續發生過多起令人痛心疾首的學生因人格心理失衡嚴重危害社會的案例。例如,2004年發生在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案和2013年復旦大學的林森浩案。
現代社會處于移動網絡時代,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改進造成科研成果和工藝技術淘汰周期縮短,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每隔十年,人們就面臨著一場在物質、價值觀和道德領域內發生的巨大轉變,以至于昨天的解釋已經不再符合今天的需要。現代化社會呼喚人的現代化,人格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的基礎。
現代人格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主要體現在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模式等方面。現代人格的特征之二是獨立自主,在保持自己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又不以自我為中心,獨立于群體之外,以積極的社會適應為前提。現代人格的特征之三是創造性,富裕的物質生活、寬松的文化環境,包容的價值觀念,激發了人們前所未有的創造力。
學校心理輔導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教育活動。學校心理輔導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充分運用“傾聽技術”、“關注技術”,通過集體輔導、個別輔導、家庭輔導和各門課程教學中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即學生憑著在輔導中學會的面對難題和解決難題的原則,幫助自己達到心理優化的過程,全面而均衡地發展自己的人生。
學校心理輔導是一種合作、民主式的協助和服務,心理輔導特別強調指導教師用尊重、理解、真誠的愛心去點撥、撞擊學生扭曲或錯誤的情緒,幫助學生從中領悟和產生自己改變、重塑自我的愿望。
現階段學校心理輔導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習輔導、人格輔導、品德輔導、生活輔導、審美輔導和職業輔導。它是一種發展性心理輔導,是著眼于每個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與潛能開發,根據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進行的輔導,為終身發展奠定內在的基礎。它不僅要求學生將來能夠適應現代社會,而且還要建設性地改造現代社會。
[1]無增強,沈之非等著.學校心理輔導通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陳琦,劉儒德著.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趙樹云(1967-),女,黑龍江省尚志市人,大慶廣播電視大學,生物學本科學士、心理學本科畢業副教授,大慶廣播電視大學教師,主要從事生物學、心理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