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振快
1976年,中國開始進入持續數年的歷史轉折期。期間連續發生“四人幫”被捕、恢復高考、包產到戶、真理標準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知青回城、平反冤假錯案等標志歷史轉折的重大事件。在歷史轉折中,有一位關鍵人物,就是鄧小平。
跳出觀念與人事多重阻力羈絆“摸石頭”
在鄧小平的推動下,黨內不同政治主張和政治力量數年的反復較量有了結果,改革開放的政策得以全面推行,中國不可逆轉地走上改革開放之路。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反映的就是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鄧小平當時的所為與所思。
改革,首先碰到的問題是思想意識的改和革,思想意識后面還有利益的糾葛,有領導層的人事安排。要突破“兩個凡是”,得有思想意識的改革,所以有真理標準大討論;改革要有人領導和政策執行者,就需要有從最高領導層開始的全面的人事更替。
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改革開放的倡導者和推行者。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是一步步試驗、探索的。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有個重要特點:民間探索,改革派理論總結,獲得鄧小平的首肯后形成政策,再逐步推廣,全面展開。民間探索是在實踐上對舊有思想意識的突破,改革派理論總結是在理論上對舊有思想意識的突破,這些都曾遭到守舊者的圍攻乃至圍剿,所以改革過程中不斷出現思想意識沖突和人事斗爭。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就是作為最高決策者,最終做出了有利于改革開放的抉擇。
改革中不可忽視“民間探索”的力量
民間探索是改革開放的最初動力。改革開放的三件大事——包產到戶、個體經濟、對外開放,其動力都來自民間。
包產到戶自上世紀50年代農業集體化后就一直存在呼聲,在經濟困難時也曾允許或默許小規模、有條件地打折試驗,但因其不符合舊思想 “集體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要求,一直得不到認可。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1978年冒險搞包產到戶并最終能夠突破思想意識的阻礙,獲得合法性,有很現實的原因——財政壓力。當時任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潤生后來回憶,最初提出包產到戶,壓力不小,但最終要實行,是因為要解決吃飯問題:“原來的政策和制度實行了幾十年之后,首先引起了農業經濟危機……8億農民中,貧困人口占2.5億。”在此背景下,鄧小平表態說:“困難地區可以搞,搞錯了再回來,有什么了不起,有飯吃就可以不搞,沒飯吃就搞一搞嘛。”從此就開了個大口子。
包產到戶推行過程一波三折。被認為思想解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仍然規定“不要包產到戶”、“不許分田單干”。最終能有結果,還是“農業經濟危機”和“讓農民自己解決吃飯問題”這樣的現實問題起了決定性作用。
當時,知青回城無法安排工作,只能允許他們“自己搞飯吃”,這才有個體戶和私營經濟。而開放政策的推行,與持續不斷的“逃港潮”有關,成立經濟特區,鄧小平說了一句話: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很多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都是現實倒逼改革。鄧小平作為思想開放的改革者,在上層因應民間呼聲、“上下互動”推進改革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為確立改革開放的合法性,說服思想僵化者,鄧小平提出,允許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實現共同富裕,即改革開放是擺脫“均貧”,實現“共富”。今天,我們可以發現“均貧”狀況的確已經擺脫,但離“共富”的目標仍有距離。這是對新歷史轉折期提出的改革破題要求——中國的改革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展開,經濟改革使社會財富增加,且不能忘了推進財富分配的公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