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琨




華西村在中國家喻戶曉,號稱華夏第一村。這里不僅僅是因為家家住別墅,戶戶有存款,更重要的是華西至今還是集體經濟,走的是共同富裕的路子。華西村沒有窮人,也沒有懶人。改革開放以來,吳仁寶帶著華西人靠辦工業,靠鋼鐵、靠紡織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創造了奇跡。村里年產值上了五百億,戶均收入過百萬。華西人對國家有貢獻,集體有積累。到過華西的大大小小領導們一撥又一撥,不能不為華西的成功點贊說好。于是,有人肯定說,華西村是中國農村實現小康的典型,華西的路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但是,對華西村還有不同的議論。主要有:一是華西靠工業興村不能成為中國農村現代化的典型。二是華西集體經濟不能代表先進的體制。三是華西家長式管理方式約束了華西人的自由。四是華西就只有錢,土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對待社會上林林總總的質疑和議論,華西人泰然處之,不受左右,你說你的,我干我的。正如老書記吳仁寶說的,沒有最佳的發展模式,只有最適合的模式。鞋子是不是合適,穿鞋的人最有發言權。走自己的路就是華西之路。
不論人在何方,為華西做事就是華西人。眼觀天下,招賢納士,這是吳協恩上任以來用人的胸懷。近年來,華西大力推進三產服務業,重點投向金融、航運、物流倉儲和資本市場,開發航運和文化旅游等,企業邁步中西部,或者辦在國外,產品走進國際市場。可以說,在世界版圖上,華西的腳步跨進了五大洲。從一組數字來看,傳統的鋼鐵、紡織業比重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多,三產服務業達百分之六十多。華西當地人口沒有增加,土地沒有多占,效益增加了,利潤上去了,華西人的票子增加了。這些數據說起來枯燥,但反映了一個真實的華西。這是吳協恩交給華西村的禮物。
議論歸議論,批評歸批評。吳協恩說他歷來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他說輿論越炒越熱,越熱越好,他們在免費宣傳你。他說華西人愛黨為民,希望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待華西,不能誤讀華西人。在華西成長中包容和理解很重要。在包容中華西蛋糕做大了。吳協恩慢條斯理,娓娓道來。可以說沒有包容就沒有華西。從起步始,華西就用八方人才,到目前外地打工者已是本村人口的幾十倍,一些打工者因為有貢獻成為華西人。他屈指算來,加上前幾年兼并華西周圍十三個村,現在的華西已有六萬多人,可謂大華西了。借船出海,借風揚帆,華西就是讓不可能變為可能。他的投資理念與眾不同,他說,越是地方官員敢干事的地方越要去投資,不干事的地方千萬不能去。他敢把錢投到重慶去,非洲去,落地開花,效益都不錯。
華西村人對自己的日子滿意和知足。晚飯過后,花燈初放。初冬的江南不算冷,我們沿著華西石獅大道,散步到華西金塔,金塔三層以上是住宿,以下是服務業及餐飲等。一層的商場里大部分都是自己生產的日用消費品。商場已下班,只有兩個看店的老員工聽說我們從外地來,很是熱情,給我們介紹他們的產品,又與我們無拘無束談華西。一位女店員介紹,吳家老書記勤勞,他很辛苦的,為我們忙了一輩子,自己沒有啥享受,臨走前他自己還住老土房。我們家為他一個多月睡不好覺。你們問他兒子新書記,好人啊,該拿的錢不拿,就看他整天幫我們干事。她說她已退休,每月拿退休金,她家算兒子小兩口和孫子每年收入上百萬。家里住著別墅房,有兩部車,每年還要到村里的黃金酒店住一個多月。孫子小,兒媳先回家了,她是幫兒媳婦值班的。這些年,華西村人也有在村里呆膩了的,想出去創天下,但回來的多,留在外面的少。也有不少學生考學出去了,但絕大部分都回村就業了。
我覺得無論如何評價華西,一個基本事實不可否定,那就是,華西的富裕或者土豪一沒有靠挖礦,二沒有靠財政,三更沒有靠偷靠搶,華西的輝煌背后是華西人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正是因為經濟實力的極大積累,才有了別的村莊沒有的黃金酒店和不同尋常的景觀,才有了別的村莊沒有的新的旅游資源,也才有了三百元一日游華西的門票收入······至于發展道路或者模式,中國這么大,不可能一個樣,各有各的優勢,假如我們每個村都像華西,中國早就全面小康了;再假如華西退后幾十年不發展還受窮,還要系在國家扶持的系帶上等靠要,我們又情何以堪?
第二天上午,我們和吳協恩等一起參加央視七套《鄉約》相親節目錄制,節目是為一位在華西打工的帥小伙子找對象,三位女嘉賓都是華西本村姑娘。節目最后一個環節,男嘉賓說出自己想離開華西去上海發展,頓時,現場出奇的靜了下來,面對這樣的尷尬場面,機智的主持人話鋒一轉拉長了聲調說,天哪,這個問題應該有人來說說,讓我們聽聽吳書記是什么態度。此時,錄制現場再一次安靜下來,大家心態不一。吳協恩很平靜,他依然面帶微笑走上舞臺,接過話筒緩緩地說,很高興參加節目錄制,通過這個節目我看到了華西年輕人的風采,也看到了我們華西今后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更好地引導青年人正確的生活觀、消費觀和價值觀。對于這個小伙子要去上海創業,我的態度是用兩個字表達:支持。這是一件好事,說明他們年輕人在華西打好了基礎,有了創業的信心。華西在上海也有產業,他們要去,我們還可以提供方便,想回來華西歡迎。短短幾句話,博得了陣陣掌聲,看得出,這掌聲是真誠,也是支持。
一個國家的歷史是這個國家的人民書寫的。一個村的歷史,同樣是這個村百姓創造的。不過歷史的顏色和故事內容不一定重復,但會因為一些人更加精彩。華西就是這樣,我知道,華西面對今天和以后的日子,吳協恩和他的村民們還在路上,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