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山龍
數學除了記數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形和形的相互關系,表示兩個圖形全等的“≌”就是其中一個符號.
16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線段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于是等于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書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從此,“=”逐漸為人們接受.
17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集合學中用“∽”表示兩個圖形形狀相似,用“≌”表示兩個圖形全等,這就是全等符號的起源.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