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050000)
近年來,為了加快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國家出臺了一些列扶持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農村基層文化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農民群眾的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已經初步形成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但是,回顧和反思當前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仍然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因此,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我們要認識到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要采取有效措施來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1.經費不足。近年來,我國用于農村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逐步增長,但是對于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業務經費的投入仍然嚴重不足,一方面是我國幅員遼闊,農村所占比重較大,但城鄉差距較大,平均到基層的文化經費數額有限;另一方面,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基層政府投入為主,大部分鄉鎮的財政吃緊,再加上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缺乏規劃性和聯系性,導致農村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的投入自己非常有限,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甚至沒有列為財政投入的范圍。此外,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支持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缺乏社會力量的支撐。由于缺乏基本經費的保障和缺少資金投入的途徑,導致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受到了阻礙。
2.公共設施不足。在我國的廣大基層,大部分的鄉鎮沒有對農村的文化基礎建設有足夠的認識,很多鄉鎮沒有把這項工作納入到本地區的總體發展規劃中,而且對健身場所、娛樂場所、文化宣傳陣地等基礎設施缺少統籌安排安排,缺乏規劃性。因此,不少農村缺乏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和必須的基礎設施,即便有的農村建設了一些基礎設施,也因為缺乏規劃性、整體性,導致公共文化設施的設計和建設不科學、不規范、不平衡,這樣自然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貧乏。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提高,但是當前農村的文化活動比較單一,多是組織看電影、跳廣場舞等形式,而且參加活動的以中老年婦女為主。活動形式單一、活動內容乏味導致大部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不高,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
4.農村文化人才匱乏。一直以來,我國基層文化工作者基本上是由機關人員兼職,而且年齡較大,學習能力不足,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業務培訓,所以他們的業務素質較低。另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待遇不高、人員流動頻繁,無法吸引有能力的專業人才。因此,農村文化建設缺乏專業人才,尤其是缺乏創作型的人才。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第一,建議國家繼續提高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可以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鄉鎮政府要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到財政預算中,不斷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使廣大農民積極投入到文化活動中。第二,農村文化活動室創建后,縣級和鄉鎮文化部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加強對這些基礎設施的管理,可以聘請村文化管理員,并給予一定的補助,這樣能夠保證農村文化活動陣地正常開放,并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第三,鄉鎮政府、村委會等基層部門要多鼓勵民辦企業等捐建農村文化活動陣地,通過多種渠道將社會資金引入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
2.要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h級文化部門要遵循“科學規劃、合理設計、精心布置、功能互補”的原則來建立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文化館、圖書館、廣場等基礎設施能夠實現互補、互享。鄉鎮政府應當繼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強化鄉鎮文化站、村級圖書室、村級健身室等基礎設施的功能,同時要因村制宜,建設一些方便群眾就近參加活動的分散的文化設施,以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如此,便能夠使縣市、鄉鎮、農村三級文化資源實現共享,并交流互動,互相提高。此外,基層文化部門應當多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中,并使其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補充。
3.要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內容建設。一要加大送文化下鄉力度。宣傳文化部門要采取“菜單”方式,根據農民需要,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活動和服務三農等系列文化活動,定時組織有關專家到農村作專題講座。二要推進群眾性文化活動。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開展主題文化活動,引導當地文化團隊唱響主旋律,發出好聲音。引導當地團隊充分利用文化廣場資源,開展活潑多樣的文化活動。創造條件,進一步挖掘和保護好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賦予新的內涵和精神。以農民為主體,舉辦農民文化藝術節、農業節會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三要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自辦文化。基層群眾文化部門應當鼓勵群眾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要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創辦文化活動,同時要在政府政策、民間社會力量的扶持下,深入挖掘優秀的民間文化資源,如民間技藝、民間藝術等,在傳承這些優秀民間文化的同時要創新活動形式,通過豐富多彩、新穎多樣的文化活動來激發群眾的參與意識,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隊伍建設。高素質的農村公共文化隊伍是使廣大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重視培養高素質的文化隊伍。這就要求我們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文化管理隊伍建設,首先,加強鄉鎮文化員培訓,經常性開展文化干部業務培訓,打造“又好又專”的干部隊伍。其次,建好村級管理人員隊伍,明確專人負責村文化工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他們的待遇,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文化建設;二是抓好文化表演隊伍,文化表演隊伍是繁榮農村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須加大對各類表演隊伍的投入、培養和扶持力度。上級文化部門要定期組織文化系統老師下鄉進行業務輔導,使農村文化內容、形式與時俱進,文化創作技能不斷提升。
總之,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將會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但是,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應當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同時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盡量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1]史大波.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民營科技,2009( 1).
[2]付春.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其基本思路[J].農村經濟,2010(4).
[3]安宴菲,夏建軍,郭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新農村,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