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超 (邢臺市群眾藝術館 054000)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當前,在人民群眾的總體生活水平達到小康的條件下,隨之帶來的是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生活追求上的必然提升。然而長期以來,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供給都是自上而下的較為單一的文化供給方式。這種文化供給方式往往和人民群眾多元豐富的文化需求產生錯位,導致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得不到社會的有效認同,不僅造成極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費,還使群眾對政府的文化服務產生厭倦和冷漠感。如何更為有效的實現文化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的對接就成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當務之急。
為了能夠有效地和群眾的需求完美對接, 在文化供給工作中需要兩項基礎的調研工作做為保障。一是要深入的去了解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去提供針對性的文化產品。二是在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上要從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況出發,避免文化服務流于形式,扎扎實實的讓文化服務走進群眾中間去。
對于文化供給和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做到在文化供給產品的內容上、形式上、思想上能夠貼近生活、跟緊時代,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是必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好文化供給的內容。文化供給的主要服務人群是最基層的人民群眾,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是長期的,多元的。讓文化供給能夠有效的和群眾的文化需求相對接,必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先做好群眾文化需求的調研工作,再去設計相應的文化供給內容。
比如在河北省寧晉縣,當地歷史文脈極其豐厚,書畫藝術源遠流長,素有工筆畫之鄉的美譽,當地群眾對京劇格外熱愛,同時紡織服裝是其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寧晉結合地區實際,在主要文化供給上更多的傾向于書畫藝術、京劇藝術、服裝藝術等群眾更為關注的方向。寧晉工筆畫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發展,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斷壯大,現在已經有著數千人的工筆繪畫從業人員,十幾個鄉鎮百余個鄉村的農民是這只工筆畫隊伍的主體,他們通過長期的堅持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形成了從創作、生產、銷售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寧晉工筆畫的今天的成就除了從業人員自身的對于工筆畫的熱愛和努力之外,政府對于工筆畫產業化發展提供的文化支持功不可沒。前些年,銷售沒市場、學習沒機會,一些人離開寧晉到北京、天津、廣州闖市場,還有一些人撂下畫筆又重新拿起了鋤頭,而如今之所以能夠實現規模從小到大的轉變,要歸功于政府的扶持、引導。在學校開辦工筆畫教育、建設工筆畫交易市場、舉辦寧晉工筆畫全國巡展、邀請著名的畫家來講學等,積極有效務實的文化供給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通過聘請專業的書畫,戲曲,服裝設計等藝術家定期到群眾中做演出,辦講座,搞展覽,在高層次的藝術交流活動中提高群眾的鑒賞力,促進相關藝術門類從業的群眾的藝術素養提升。
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讓群眾從文化供給中受益出發,才能夠調動群眾對于文化活動參與的積極性。這也是文化供給和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的基本保障之一,否則再好的文化產品沒有受眾就只能束之高閣,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費。文化藝術也是生產力,讓文化供給給人民群眾帶來除了精神享受之外的更為實際的經濟效益,可以使群眾從被動的文化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追隨者,文化供給才可以說是起到了它應有的社會效益。2012年,在邢臺市舉辦的太行山文化節期間,邢臺市委宣傳部邀請中國編織藝術的專家和邢臺地區的民間老土布織造者們座談,當專家展示中國傳統的絲織技術的緙絲山水、人物等作品時,現場的民間藝人們無不仔細觀看、認真詢問,踴躍地向專家求教織造技術。群眾需要休閑式的文化娛樂,但是更渴望跟自己生產生活貼近的文化知識。踏踏實實地從群眾的需要出發,針對性地提供有價值的文化產品激發群眾對文化帶動生產力的熱情,是文化供給和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的最有效方式。
第二是要在文化產品的供給形式上進行多方位的改革和探索,謀求更為貼近群眾生活的供給形式。現在地方文化供給單位的文化產品供給往往流于形式,比如組織些歌手,編排些小品小戲,或者打造一些文藝晚會等等,文化供給者自認為“高、大、上”,去強推給群眾,群眾看了、笑了,過后也就很快遺忘了。在現在網絡信息極其發達的社會里,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網絡、電視、電影已經足夠多了。老百姓坐在家里就可以很舒服的去享受這些文化快餐。老傳統的演戲給群眾看的文化供給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的信息化社會,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必然會被群眾所摒棄,更不用談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因此現代文化供給在形式上必須與時俱進,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地進行改革創新,積極利用信息科技技術,把文化供給和信息科技技術相結合,把傳統文化供給方式轉換為現代的網絡信息供給方式,讓群眾從過去的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地追求,才能夠使文化供給工作在實際執行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1世紀的今天,網絡和信息日益成為人們生活和娛樂、通訊、獲取資訊的主方式,有效的利用網絡平臺搭建文化供給與群眾鏈接的橋梁應當成為文化供給的最為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基層的多數的文化工作者長期以來養成的重是專業業務,忽視網絡信息通訊技術,或者是對于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文化供給的平臺作用認識不足,致使現代的文化供給形式一直囿于老傳統、老方法、老形式,很多文化供給工作做了很多卻收效甚微。現代的文化供給要和群眾的實現有效的對接,必須要為基層的文化工作者補好網絡信息這一課,充分利用網絡通訊信息資源搭建文化供給與群眾的對接平臺。目前,可以利用的網絡通訊資源較為豐富。比如基層的文化供給單位可以建立面向服務對象公開的各個專業業務為主的專業文化論壇、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呱呱等視頻聊天工具。專人專職負責在線與群眾進行交流,通過網絡群眾可以隨時隨地無障礙的得到文化產品的供給。
第三是實現文化供給與群眾的有效對接的最為主要的核心,是從事文化供給工作的從業人員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基層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思想意識轉變問題。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是巨大的,然而文化供給的從業人員的數量和時間是有限的,群眾能夠接受文化供給的時間更是分散的。人們都有著正常的日常工作,群眾只能在非工作狀態中才能夠接受享受文化供給產品。這就需要文化供給從業人員的工作時間安排在群眾的非工作時間。因此轉變文化工作專業技術人員的文化服務工作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把群眾的假期、休息日、晚上時間作為自己的工作時間,積極主動的與群眾就文化主題進行交流溝通,把工作視為娛樂,與民同樂,才能夠更好地完成文化供給工作。
實現文化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并非是多么遙不可及的社會難題,認真的處理好文化供給的內容,形式,樹立文化人本身“全心全意為群眾”的思想意識,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和認可,才能更好地推進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實現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