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婭瓊 (連云港市文化館 222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已經進入了新時期,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注不僅僅停留在物質生活層面,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樣關注,希望通過群眾文化建設來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進而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在這種形式下,如何對群眾文化進行發展和創新,是國家行政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文化宣傳部門共同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化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因為文化本身的概念就比較寬泛,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同時,文化也與歷史有關,一個國家、民族甚至一個城市的文化都是在歷史的洗禮下形成的。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集合體;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可以將文化當做是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群眾文化是一個國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群眾是群眾文化中的主體,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形式就是自己建設、自己參與,最終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個角度來理解群眾文化的內涵:首先是從主客體的角度,群眾是主體,各類文化活動是客體,客體是由主體創造出來的,反過來服務于主體;其次是從內容的角度,群眾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且大數多都是一些娛樂活動1。
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情,無形中接受一些積極教育,實現“寓教于樂”,也就是說群眾文化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表層上的“樂”,同時還包含了深層次的“寓”;另一方面,人們建設和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傳承民間文化的過程,因此發展群眾文化有利于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總之,發展群眾文化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2。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建設健康、豐富的群眾文化,在這種形式下,群眾文化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發生了變化,具體呈現出以下幾種發展趨勢: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將更加強烈,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將越來越高,各項制度將更加完善,也就是說,群眾文化隊伍將會向著組織性擴張的方向發展。群眾是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的主體,群眾的組織需要依靠基層干部,基層干部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精神需求,并以此為基礎組織文化活動,反之,文化活動又拉近了群眾和基層干部之間的關系,呈現一種良性循環,群眾文化將由原來的小群體、無明顯組織向著大群體、有組織、有紀律的方向發展,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將更高,對基層干部以及黨的領導將更加信任。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政府一直強調不能摒棄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群眾文化時同樣要在其中融入傳統元素,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文化逐漸出現了大融合的趨勢,各國原本封閉性的大眾文化變得開放起來,為了與世界文化接軌,我國對外來文化有了全新認識,能夠客觀評價其他國家的文化,對于那些有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文化適當吸收,并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現代潮流文化,一方面彰顯著傳統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又能夠顯示出現代文化的魅力,也就是說,群眾文化的發展將兼顧傳統特色與現代特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3。
社會經濟不發達時期,群眾文化的基礎建設不夠成熟,群眾文化的發展會受到物質因素的限制。如今,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輝煌成績,大多數人民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國家經濟實力越來越雄厚,群眾文化的發展不會再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政府可以為人民建設更多的公共設設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這些都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打下了物質基礎,創造了基本環境,再加上黨和國家對精神文明的重視以及人民自身對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說群眾文化的大環境已經形成4。
新形勢下要想實現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國家以及各個地區文化組織宣傳部門就要審視文化市場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的形式與內容。例如,為了傳承戲曲以及皮影等傳統文化,可以在地方成立宣傳組織,鼓勵感興趣的群眾加入組織,一方面,要向國人乃至世界人民宣傳戲曲以及皮影文化的來源和發展趨勢,當前面臨怎樣的危機等;另一方面,要定期組織表演活動,爭取當地政府以及專業表演者的支持,可以與當地電視臺以及網絡媒體等合作,制作一些創新節目,并與當地文化結合起來,以廣場電影、文化宣傳片的方式呈現出來,使更多人參與進來。另外,為了使更多年輕人參與到群眾文化中來,可以設計一些主題文化酒吧以及主題文化公園等,使群眾文化以更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吸引年輕人注意,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5。
建設社會文化與建設社會經濟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很大區別,發展經濟的過程需要國家和人民為達到一定收入水平共同努力,屬于物質層面,但是建設社會文化除了需要基本的物質基礎以外,還需要一種融洽的文化大環境作為支持,使人們突破物質的束縛,產生健康的精神需求,并自主積極的去參加文化活動。因此,基層群眾文化部門要營造一種融洽的大環境,建設群眾藝術館或者是文化活動廣場,開展一些貼近人們生活的文化活動,使人們感受到這些活動是與自身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愿意主動參與進來。各個地區要為老年人、婦女、青少年乃至農民工設置專門的活動主題和形式,根據不同群體的特征在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開闊人們的心胸,與周圍的人互幫互助,在融洽的文化氛圍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化解矛盾,有效發揮群眾文化的價值6。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一直重視“三農問題”,鄉鎮以及農村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整體發展水平,這里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同時還體現在文化層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村群眾對生活的要求也不再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面,而是同樣希望有更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政府在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將農村群眾作為重點群體,開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實踐表明,一些文藝表演活動頗受農村群眾的喜愛,比較典型的就是東北地區的二人轉表演,在群眾文化活動不繁榮的時期,人們基本上每年只有一次機會看現場二人轉表演,鄉鎮政府就可以根據人們的實際需要成立民間藝術團,鼓勵那些有表演興趣的群眾參與進來,在農閑時期表演節目,滿足人們的需求。
一些基層地區的群眾文化沒有得到有效發展和創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工作人員水平的限制,活動沒有辦到人們心理,因此群眾的參與度不高,沒能取得預期效果,可見人才對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一些地方群眾文化建設部門一定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不能將文化宣傳活動組織者、宣傳者看做可有可無的角色,忽視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而是要將人才隊伍的建設作為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要加強對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培訓,使其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從群眾中吸納一些熱愛文化事業的人才,這些人才來源于群眾,因此能夠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對于文化活動的創新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對于農村地區或者社區基層工作者的培養要格外重視,進行活動創新時一定要有針對性,注意與當地文化結合起來7。
總結以往的群眾文化建設經驗,不難發現其中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一些機構和活組織起來相對容易,但是長期堅持下去卻很難,一些活動都是在政府大力倡導建設群眾文化時期辦的如火如荼,但是這一時期一過,這些活動也隨之銷聲匿跡,這種情況不利于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無論是國家文化部門還是地方文化部門,都要建立群眾文化發展與創新的長效機制,鼓勵文化工作者以及業余愛好者堅持創新,不斷提升文化活動水平,并將一些產生強烈反響、取得良好效果的活動堅持下去,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成果,改善人們的精神風貌,提升社會文化的凝聚力8。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我國社會文化呈現出大繁榮、大發展的局面,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進一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文化建設部門應該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實際需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效結合起來,開展一些形式豐富、內容健康的文化活動,實現群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注釋:
1.陳志文.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改革與開放,2011,10(12)20:138.
2.宋長穎.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建設與發展[J].參花(下),2013,11(13)04:84.
3.李巖.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J].中國職工教育,2014,11(13)08:117.
4.范嫦青.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才智,2014,13(15)20:314.
5.張利華.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研究[J].藝術科技,2014,12(15)06:106.
6.許丹萍.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4,14(16)15:15.
7.信偉佳.關于當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開展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4,13(17)13:68.
8.邱娟.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策略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5,9(14)0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