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蔡小強
(1.廣西藝術學院 530000 2.安陽九天書畫教育 455000)
詩與畫是人類歷史上產生較早且流傳已久的藝術形式,對于詩與畫關系的探索研究也時間悠久。被車尼爾雪夫斯基稱為“德國文學之父”的萊辛,把詩與畫的關系作為專題來研究并形成了系統化的理論學說。其美學名著《拉奧孔》,以詩與畫的界限為基本問題來探索,成為西方詩畫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著作。書中以古希臘傳說創作的雕塑群“拉奧孔”為題,比較了詩與畫在本質與時空辨證觀上的不同,提出來詩畫異質的觀點,書的副標題所標示的:“論畫與詩的界限”即是書的主旨。
對于詩與畫的界限的區分,朱光潛先生認為“是從文藝模仿自然這個基本信條出發的。萊辛就‘自然’這個籠統的概念進行了分析,指出自然有靜態和動態之分,由于所用媒介不同,詩只宜于描寫動態而畫宜于描寫靜態。”萊辛在書中從整體上闡述了詩與畫的界限,分別從對象、媒介、方式、效果等方面展開了區別和界定。
各門藝術有著不同的表述對象,因此不同藝術都有著各自的題材,詩與畫在題材上的區別是其本質的區別。萊辛在分析了這一區別之后指出:“在空間中并列的符號只宜于表現那些全體或者部分本來也是空間中并列事物,而在時間中先后承繼的符號也就只宜于表現那些全體或部分也是在時間中先后承繼的事物。”畫的表述符號為在空間中并列著的顏色、形體,突出表現那些在空間中并列排布的物體;而詩的表述符號則為在時間中持續著的語言和聲音,突出表現那些在時間中連續發展的事物。
繪畫是一種在空間中分布著的藝術,是造型藝術,而詩是一種在時間中持續發展的藝術,屬于語言藝術。畫運用線條、色彩之類“自然的符號”,顏色和線條在空間并列。在雕刻拉奧孔中人們可以通過赤身裸體的拉奧孔父子身上肌肉線條的扭曲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它們當時的痛苦。詩則依據以語言為載體的“人為的符號”,動作的描繪以時間的先后為依據。由于使用的媒介和符號的截然不同,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也是為什么拉奧孔在繪畫雕刻中不哀號在史詩中卻哀號的原因。
畫是以人的眼睛來直觀感受的藝術,眼睛可以同時觀察到在一定范圍內并列分布著的事物,因此畫宜于表現靜止著的事物;詩則是以耳朵的接受來感受的藝術,聲音是一種一縱即逝的事物,耳朵對于聲音很多時候是憑借記憶來追溯印象的,因此,詩更容易表現那這在時間中連續發展、先后承繼著的事物,更宜于表現對事物或者動作的敘述。也就是說,畫通過視覺可以直觀感受的色彩、形體等來塑造形象,以視覺感受來引起人們的欣賞;詩以語言稱述動作,以語言聲音為媒介,使欣賞者產生聯想,通過記憶與想象才能建構形象。
畫表現那些在空間中并列著的靜止著的事物,因此呈現出靜態的美;詩則表現在時間中先后承繼著的動態的事物,因此呈現出動態的美。“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規律。在雕塑拉奧孔中,創作者要通過人物正在經歷著的極度的痛苦來表現出雕塑的“美”,扭曲的肌肉和形體痛苦的表情通常是丑的反映,與美不融合,只有淡化身體和表情的痛苦,用微微張開的嘴唇和靜穆表情的凝固代替哀號。詩則是以真實的語言來表達人物的痛苦,語言的表達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而哀號更能深刻反映出人物的痛苦,也更能讓讀者直觀的感受。由此可見,繪畫表現的是物體的美,詩則是就效果來表現美。
萊辛認為詩與畫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和區別,詩與畫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詩揭示事物運動的全過程,可以從美產生的效果去暗示美。畫通過靜態的事物來暗示事物發展的過程,這種靜態的形式要求畫通過動作在某一階段的某一頃刻來表現。由此,萊辛提出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論點“最具有孕育性的頃刻”。
萊辛認為繪畫所表述的就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那個“最富有孕育性的頃刻”。這一頃刻是事物過去發展的暗示,也預示著事物未來的發展,這一頃刻是最富有想象的,能夠激發人們創造性的想象活動。在造型藝術中把要表現的事物通過達到定點的“一頃刻”表現出來,這“一頃刻”濃縮了整個過程,在審美過程中借助“一頃刻”的凝聚力,通過欣賞者的主觀想象,把事物發展過程還原再現出來。這種以靜態的藝術形式展現出的“一頃刻”,也是主體心靈運動的結果。因此在雕塑中以拉奧孔的掙扎和嘆息來代替人物本該表現出的哀號與痛苦,使畫面定格在“最富有孕育性的一頃刻”中,因此欣賞者可以有大把的空間來品味和欣賞。
在書《拉奧孔》中表示詩畫藝術間存在一條判斷的鴻溝,即:畫描繪物體,詩描寫動作;畫表現一瞬,詩展示過程;畫屬于空間,詩屬于時間。因此,萊辛認為詩與畫的關系問題其核心是詩與畫分屬于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問題。
在《拉奧孔》中雖然萊辛一直在探索詩與畫的界限,同時他也認為詩與畫有一定的聯系。他打比方道:“兩個善良友好的鄰邦,雖然互不容許對方在自己的領域中心采取不適當的自由行動,但是在邊界上,在較小的問題上,卻可以互相寬容,對倉促中迫于形勢的稍微侵犯權利的事件付出和平的賠償,畫和詩的關系也是如此。”即便如此,萊辛的觀點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認為詩高于造型藝術。他的這種理論觀點沒有充分估計藝術界限的靈活性,沒有看到各種藝術門類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看到藝術體裁的多樣性。盡管這樣,他的貢獻還是巨大的。他用真實的生活和由真實生活產生的真實情感,反對充滿浪漫幻想和理性的“靜穆”的藝術理性,他打破了古典主義的理性禁錮,捍衛英雄氣概和人性。
藝術的表現形式只有一種,沒有高下之分,更不要為一個去貶低另一個。《拉奧孔》中作者總的態度更傾向于詩,但是并不能依據詩可以深入心靈、詳細描述事物的發展、更加客觀的反映現實就說詩高于畫。各類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詩靠耳朵聽,畫靠眼睛看,而視覺接受信息的豐富性要遠遠的大于看,因此我們不能決定哪種接受方式更好,就像我們不能辨出一幅山水田園詩和一首清新委婉的古琴演奏的高下之分。由于各類藝術的技術、選題、表現方式不一樣,人的修養等諸多方面也有差別,我們沒有必要把不同種類的藝術排放比較,更不益于一較高下。尤其是在各門藝術百花齊放的當今社會,各類藝術形式不斷出現,我們應該以公平的眼光對待各門藝術,吸取各個門類藝術之長,相互取長補短,讓各類藝術共同發展。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萊辛,朱光潛譯.拉奧孔[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