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興 (北華大學美術學院 132000)
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古老而又神奇的民族,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以及后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它的發源地是我國的東北,史稱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的簡稱)。這是一片遼闊而又肥沃的土地,滿族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先統一部族,后又東征西討,曾臣服于中央王朝,也入主過中原統一中國,建立強大而又富饒的國家。滿清作為一個朝代結束了,可作為一個民族,以及其優秀的文化是不會消亡的。而滿族剪紙就是其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流傳于世,影響至今,其中的魅力,是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的。
(一)滿族剪紙的起源
滿族剪紙起源于巫術,即滿族的宗教信仰——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認為萬物有靈,不僅對天、地崇敬膜拜,而且對與自己生活密切關聯的一些動物、植物也視之為神,同時還奉祖先為神,薩滿教崇奉的神總計約有170多個。
(二)滿族剪紙的材料
滿族剪紙始于明末后金皇太極時(1592—1643),當時的女真人已開始自己造紙,在長白山區,女真人稱紙為“豁山”?!跋那飺v萱楮絮,漚之成毳,暴為紙,堅韌如革”“東山樺木,性柔而堅好,麻性棉而韌,可以造紙”(《長白匯征錄》)。滿族在有紙之前已有了“剪紙”,那是一種用皮革、魚皮、麻布、樺皮等物剪刻而成,然后將這些粗獷圖案縫或貼在衣服枕頭器皿等物上。在山區,還有用苞米窩兒、紅辣椒、樹葉等材料剪貼的。
滿族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下面就根據不同作者和不同剪紙作品進行分析,從中發現有意義的東西。
(一)倪友芝,滿族,通化縣富江人。是第一位被發現的滿族剪紙作者。他的代表作品是《嬤嬤人》《龜》《蛙》等。作品《對頭龜》,折疊剪,對稱圖形,圖案飽滿,黑白對比強烈;四只龜頭向畫面中心集中,龜殼扁平而大,占畫面主體地位,龜頭、爪、尾短而小,龜脖伸長向前,似在爭搶什么食物;畫面中心部位留有空白,使整幅畫面疏密有度,空靈剔透;龜頭連接著四片葉子,呈向外散射狀,這與龜體向畫面集中,形成了收與放的強烈反差,使畫面具有強大張力;龜的前爪互連,有攜手并進之感。
(二)侯玉梅,滿族,通化縣人。主要以“人參故事”“關東傳奇”“天池傳說”等滿族生活習俗為題材,來表現自己的美好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山里人》,畫面表現一位老者頭戴草帽,身披蓑衣,手執鞭子,在向畫面右側行走,畫面下方有四頭小豬,在覓食、奔跑、打鬧,左側有一頭母豬身形高大,腹部還有小豬可見,一排乳頭下垂,寧靜站立。兩個山坡做大面積色處理,山中的草木用兩朵花表現,山坡上有一座小房子和兩棵小樹,天上飛的有六只燕子,地面有青草花朵,地面一個小豬背部還落有一只類似于烏鴉的鳥,小豬在回頭仰望。整個畫面黑白對比強烈,動靜相宜,主次分明,尤其是母豬腹部里的小豬,采用了有別于一般的處理方法,而采用了x光透視法,將看不到的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在這點上與現代超現實主義不謀而合,也就是所說的,最原始的也最具現代性。
(三)金雅真,滿族,新賓人。作品《努爾哈赤的傳說》,表現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少年喪母,因不堪忍受異母的虐待,離家出走,自我闖蕩江湖的畫面。畫面中連續出現了努爾哈赤在山中采松子、挖人參、打獵、捕魚的不同場景。作品利用樹枝、山形,將不同場景的畫面巧妙的區分開來,使不同時空的場景融在一個畫面之中,有一種超越時空之感。畫面中人物造型簡練概括,姿態生動,神情活現,林中的鳥、松鼠、魚都各具其態。畫面表現的內容雖然很艱辛困苦,但卻給人一種積極向上,歡快自然的感覺,這是民間美術的一大特征。
(一)滿族剪紙的藝術造型
剪紙的特點首先是在平面上造型。在平面上造型就要揚長避短,不追求三度空間,不追求外表上的形似表達。那么滿族剪紙是如何表現的呢?首先,滿族剪紙強調外形的表現力,畫面的形象都力爭通過外形的變化,顯示物像的形神特征,猶如剪影的特點,內形往往只做一種簡約的概括。比如周喜梅的作品《飯后一袋煙》,表現的是老兩口相對吸煙袋的場景。人物都是側影,室內的桌子、水壺、水杯都做單一的平面表現,背景樹的圖形也只是呈現一種單一的線性交織變化;老兩口坐的椅子,也只做側面表現。整個畫面呈現一種色塊和線條的交響曲,而內形只有眼睛和耳朵做了一點陰剪圖形,在這點上,這幅剪紙做到了揚長避短,使剪紙的特征更加鮮明。同樣我們在藝術創作中也要發揮某一材料或畫種的優勢,而不要盲目追求別人的畫風或材料特性能,使自己的創作順應藝術規律的軌跡。
(二)滿族剪紙的構圖
滿族剪紙的構圖,主要體現在完滿性和形象的完整性上。我們看金雅真作品《下地》,表現的是一對滿族夫婦下地干活的場景。天上有飛鳥、地上有成熟的玉米、蘿卜、白菜,樹上有蝴蝶和螳螂,整幅畫面構圖飽滿,生機盎然一派秋天即將豐收的景象。畫中的人物、飛鳥、果實、花草樹木等形象都很完整健康。在這點上,滿族剪紙也同中國其他地域剪紙一樣,體現出了一種人類對完滿、健康、理想生活的一種向往,這在滿族大量的剪紙作品中普遍看到。在民間美術家眼里,不管現實生活多么艱苦和磨難,但在藝術里則要表現歡快和樂觀,也就是說要好看。當下,有很多所謂的藝術作品以丑為美,畫面充滿暴力和恐怖,這偏離了藝術的宗旨要表現健康的美。
總之,滿族剪紙無論是精神觀念上還是在材料的運用、造型語言、構圖處理上,都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存在,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積極樂觀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藝術上,其造型的概括單純,構圖上的飽滿多樣,不同時空的場景融為一體,使作品的信息量更大,材料上的多種選擇不拘一格,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也為今后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有意義而又豐富的養料。
[1]靳之林. 抓髻娃娃[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2]王純信,王紀.滿族民間美術[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3]王宏剛,富育光.滿族風俗志[M].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