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婷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美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 530000)
客家是一個具有漢民族顯著特征的族群。而這個群體在它形成與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財富便總稱為“客家文化”。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系統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漢人南遷過程中,與當地族群、當地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產物。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大量的中原漢族居民往南遷入贛閩粵地區,遷入之后又與當地的土著居民產生聯姻與融合,其隊伍不斷發展與壯大,從而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穩定的客家民系。它也擁有其獨特的客家方言系統、民俗文化。而贛南地區又是北方漢人南遷且進入贛閩粵地區的第一站,所以客家某方面獨特的文化特征就是在贛南逐漸醞釀起來并且成型的,俗稱“客家的搖籃”。贛南客家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黃河文化、長江文化與珠江文化的交匯相融,以人口移民為特點的地域性文化。贛南客家文化具有濃烈深厚的中原情結與草根本色。客家人有著非常濃厚的中原情結,這點從客家人的祠堂或族譜中就可以看出。客家的族源雖說有很多種,但經過長時間的規整融合之后,他們都自認為是中原的后代。如在客家人的傳統飲食中,取材多產于山林,具有素、野、粗的特點。包括節慶、婚喪等日常的基本活動與傳統服飾、客家山歌中,客家文化都表現出的是另一番面貌,這都體現出客家人的草根本色。
贛南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了贛南采茶舞蹈的形成。贛南——屹立在江西最南端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閩西、粵北接壤,林木茂密,土地肥沃,地處交通要塞,是客家文化發祥、發展與發達之福地。據悉,贛南被譽為“客家人的搖籃”,較早就吸納了中原的漢族文化,形成了它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贛南采茶舞蹈從其動作形態中可以看出大量形態動作都是模仿動物的,它們都源自于民間藝術,這與贛南的自然生態環境“低是丘陵高是山”是息息相關的。以上種種無不體現出地域文化和地理環境對于贛南采茶舞蹈形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贛南采茶舞蹈從其獨特的動態特征中就可以看出它具有獨立、獨特的審美價值,這就是”在贛南采茶舞蹈中被人們稱之為“三絕”的矮子步、扇子花和單袖筒和“三奇”。“三絕”指的是贛南采茶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三大表演技巧。它們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與豐富多彩的表現力,是在歷代藝人的精心創作、錘煉、融合下而形成的舞蹈風格特點,對形成獨具風格特點的贛南采茶舞蹈具有決定性作用。而“三奇”中的一奇為贛南采茶舞蹈中大量的表演形態與舞蹈動作都是模仿動物,并且是以動物的名字來命名;二奇為表現的全是最基層勞動人民的生產勞作與生活愛情,并不是宮廷舞或者更為高端的舞蹈;三奇為融合了歌舞戲多方面的元素,內容形式豐富。
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必然離不開贛南盛產的茶葉。贛南客家民俗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每逢收獲春茶之時,贛南茶民的歌聲就開始此起彼伏,并且只要一人開唱,大家必定以其歌聲來與之配合。有歌必將有舞,贛南采茶舞蹈正是用舞蹈動作創造出各類舞蹈形象,所以它有很多動作姿態都充滿濃厚的生活勞動氣息,因為它們都是源自于茶農在生產勞作中的景象。如“黃狗灑尿”“貓兒洗臉”“摘茶”等一些形象的舞蹈動作都是對生產、生活的一種直觀模擬,折射出贛南客家人民在生活勞作生活中的各種狀態,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贛南客家人民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贛南采茶舞蹈中“矮子步”的形態就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茶農們在生產勞作時的景象,它是根據贛南茶農登山時半蹲的動作外形和摘茶、炒茶的動態形象來進行綜合提煉的。
藍衫是客家傳統的代表服飾,贛南采茶舞蹈的服飾也不例外。在此之外,采茶舞藍衫必不可少的搭配是排銀八仙的狗頭帽、圍裙及鞋,這形成了贛南采茶舞蹈獨特的風格特點,體現出客家人民活潑開朗、幽默風趣的性格及傳統保守的思想和民俗觀念。這種對顏色的偏好和習俗一直未改變過,沿用至今。采茶舞蹈服飾也沒有一些地方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斑斕、絢麗多彩,以樸素、簡潔的風格保持其特色。因而,贛南采茶舞服飾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家人勤儉節約、外柔內剛的性格特征,也成為贛南客家文化的鮮明特點之一。
贛南采茶舞蹈的音樂內容輕松活潑、豐富多彩,很多傳統劇目的音樂都是贛南民間藝人口頭創作的,因此具有濃郁、純樸的生活色彩。贛南采茶舞蹈音樂的語言豐富、妙語橫生、情節簡單,如《補皮鞋》《試妻》等,都是原始戲曲藝人口頭創作的。故贛南采茶舞蹈的音樂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與鮮明的風格特色。贛南采茶舞蹈中使用的音樂是屬于小調連接體,可分為“三腔一調”,即“茶腔”“路腔”“燈腔”和“雜調”,并且它是根據其使用的情況與其調式、弦路和功能的不同來分的。無論是“三腔一調”還是伴奏樂器,都可以看出贛南采茶舞蹈體現了贛南勞動人民輕松活潑、詼諧風趣、熱愛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客家文化特性。
除此之外,贛南客家文化中的語言文化、飲食文化、風水文化等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對贛南采茶舞蹈起著或深或淺的影響。正是因為它們,使得贛南采茶舞蹈形成了其具有獨特的地域性舞蹈風格,并得以更好地繼承發展下來。
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發展,它的形成不僅是歷史的積淀,同時也是文化的提煉。可是近幾年來,贛南采茶舞蹈在傳承和發展上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贛南采茶舞蹈只有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尋找到新的出路,從而更好的傳承下去。
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民間傳統文化流失的趨勢與官方對贛南采茶舞蹈傳承的重視性等原因,導致贛南采茶舞蹈的繼承與發展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其現狀有一下幾點:
第一,經費的缺乏與人才的流失。在現有的文化體制和機制下,地方民間歌舞的發展仍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但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隨著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日趨減少,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明顯受阻。由于地方劇團工作條件差,生活待遇低,造成了嚴重的人才流失。
第二,缺乏創新與后勁不足。隨著各地方劇團原有的專業編導陸續退休或調出,大部分劇團缺乏甚至沒有了編劇,導致新創作劇目偏少、質量不高、節目陳舊,這在客觀上失去了采茶舞蹈傳承發展的活力。
第三,市場的萎縮。在文化藝術形式百花齊放、全面發展的時代下,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贛南采茶舞蹈原有的滿足普通民眾的簡單化藝術需求的定位收到了極大的沖擊,使得演出市場以及贛南采茶舞蹈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逐漸萎縮,只有極少的優秀劇目可以走上全國舞臺和電視節目。
首先要對藝術傳承人進行保護與培養。老一輩的藝術家們為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何能將這些老藝術家們的寶貴藝術財富保護起來,并且繼續傳承下去,讓他們的技藝和經驗推動贛南采茶舞蹈的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社會和政府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為藝術家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同時,贛南采茶舞蹈要實現它的可持續發展,還離不開對年輕一代優秀傳承人的培養。開辦專業學校或者再學校教育中開設贛南采茶舞蹈校本課程就是不錯的選擇。
其次,普及化和多樣化。任何文化、藝術形式要想得到長久的傳承和發展,不僅需要人才的推動,還要進行普及化推廣。面對如今越來越火的旅游業,可將贛南采茶舞蹈融入旅游資源,既能達到發展和推廣贛南采茶舞蹈的效果,又可以帶動茶山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可廣泛運用書本、視頻、音像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播提供充足的場所。
最后,推陳出新。贛南采茶舞蹈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保持現有特色文化元素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創作手法和創作思想。通過吸收現代舞蹈的編創技法、舞臺美術與審美理念,融入現代舞蹈的一些元素,使贛南采茶舞蹈更加符合時代的發展、文化的傳播和觀眾的審美。從而重新喚起廣大人民群眾對贛南采茶舞蹈欣賞的熱情,也能夠使編導們編創出更多更好的優秀劇目。
由此可見,想要實現贛南采茶舞蹈的快速發展,我們應以科學的方法來加強對采茶舞蹈人才的培養、拓寬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渠道,以現代人發展的眼光、研究理念、審美觀念,引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從而更好地探求更為深層次的文化底蘊。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創新與傳承,需要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去構筑!
[1]李俊玲,曾榮.淺談贛南“采茶”的源流[J].安徽文學, 2008.12
[2]劉勁峰.略論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及贛南在客家文化形成中的作用[J].南方文物,2001.04
[3]李隆秀,李世文.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J].嘉應大學學報,1998.05.
[4]劉靖.略談民族舞蹈對民族文化的傳承[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