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旭亮 (太原市博物館 030021)
佛教發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在漢朝正式傳來我國,我國對于佛教的發展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推動價值。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能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佛教對人類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是千年來人們信仰的核心,更是影響人們多種理念的核心。佛教文化在我國與多個宗教有相關性聯系,是文化發展與歷史發展的融合,也是影響多種文化的源頭。山西太原具有大小幾十個佛教圣地,其佛教文化和石窟文化對佛教文化研究和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1.建筑文化遺產。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歷史上留下了很多佛教文化遺產,在建筑上的影響尤其深遠。佛教衍生出的文化,體現在建筑上的表現最為明顯, 受佛教影響的建筑在宮廷風格上,防御系統上,祭祀習慣上,特別是在民居風格上,有重要的影響。宗教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佛教建筑文化遺產影響的方面很多,留存到現在的建筑物也很多。建筑的整體風格上,造型優美,規模宏大。在山西太原佛教建筑具有多數的佛教建筑遺存。有始建于唐代,現存大悲殿最完整、最標準的崇善寺;有始建于710年,重建于1391年山西太原晉陽古城的太山寺;有始建于北魏的中國佛教凈土宗根本道場交城玄中寺,有始建于漢代,現存建筑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的明秀寺。佛教文化的影響如果體現在我國的建筑反映上,山西可以作為一個代表,山西佛教建筑反映了佛教的歷史沿革,同時與我國本土的文化結合緊密,表現在建筑上,就是佛教與中土風格的搭配,具有文化與美學的統一,形成了具有中國風和歷史風格的佛教建筑美感。
2.文化的發展與融合。在文化發展方面,文學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文學作品主要是描寫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感觸為主,而佛教文學作品,能夠反映出最低層人民的感觸,這是佛教給予貧苦大眾為偉大的精神財富。佛教有屬于自己的系統性語言,體現在文字上,能夠表現出更加深刻的含義。與佛教有關的文化作品,都會展示精神領域的寬廣,讓人們能夠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佛教作品對后世的影響是寬泛的,在語言應用上,在文字表達上,在內容架構上,給予了文學作品更加廣闊的發展。佛教對文化的發展是佛教具有社會意義的體現,佛教給予文化發展更加具有內在動力的物質。山西太原佛教主要收集《大德文集》般若文海,佛經、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華集、法師開示、念佛感應、因果報應等,一部適合現代人閱讀的佛教文集。以及對山西佛教文化的詩詞對聯、佛教故事以及佛教人物。文學是文化最直接的表現,文學給予了文化發展更加淺顯的動力。佛教文化的經典語錄很多,能夠讓人們朗朗上口的詞語也廣泛流傳,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文化就會形成一種溪流,滲透到所有的經歷之處,給予人類社會發展更加有價值的發展。文化是傳承,文化是進步,文化在佛教的影響上,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國佛教文化能夠衍生出的東西很多,佛教文化對于普通民眾的教化意義也是可以進行長久流傳的。
3.對藝術領域的重要貢獻。佛教文化的影響非常廣泛,佛教文化對藝術領域的影響是深刻的,例如對美術和音樂的影響。佛教中對人性的貢獻是非常準確的,美術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術作品能夠從細微處表達出情感訴求。美術作品能夠從視覺角度豐富藝術的感覺。佛教文化對繪畫的影響,是深入而長久的,佛教文化把繪畫的重點放在藝術感覺上,佛教文化能夠推動繪畫細致的進步。佛教涉及的內容很多,在繪畫上藝術家受到的影響就是能夠從微小的地方發現美好的東西,給予到筆端上,就能夠形成良好的印象。佛教對音樂的影響就更加深入了,在現代音樂中,還能夠發現很多佛教音律的影子。在傳統歷史音樂中,佛教因素的音樂就更加廣泛了。佛教賦予人悠揚的感覺,在音樂的表現能夠產生更加深入人心的東西。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音樂的發展更加具有深刻的含義。
4.對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漫長而細致,傳統文化對我國的影響是深遠的。佛教給予傳統文化發展更加廣泛的推動力,佛教文化能夠給予傳統文化更深厚的內涵。佛教具有哲學思想,而哲學思想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內部的影響,是外部的發展。佛教燦爛的文化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影響,是文明進步的表現。我國佛教文化與發展對藝術的影響是可以有多數作品鑒證的。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拔頭》,據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過來的。
5.對語言的影響。佛教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具有廣泛性,佛教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可以進行歷史性的評估,因為佛教文化具有自行體系,在語言上具有傳播的優勢,在現實文化中佛教性的語言已經被很多人應用,這對于語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佛教的語言傳承,使漢語更加豐富,具有重要的文化發展貢獻。中文中的語言有許多都來自佛教語匯,這些詞匯使漢語更具表現力,佛教語言豐富了中國語言,對中國語言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6.對文字的影響。佛教文化對我國文字也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梁啟超先生曾統計《佛教大辭典》,在統計中可以發現,佛教將文字進行了組合,而且在文字的結構上,給予了啟示。佛教詞匯豐富,把文化的精華進行了組合整合,將文字與詞匯搭配成符合語言發展的類型。
1.山西太原石窟文化。山西太原石窟主要有天龍山石窟、西山大佛、龍山石窟、太原市硫磺溝石窟、古交市木路塔石窟等。天龍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約40公里的天龍山,始建于東魏,有兩座東魏窟和三座北齊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龕的形制,東魏尊像組合都是三尊像,正面為釋迦、左壁為彌勒、右壁阿彌陀的三世佛。天龍山石窟唐代開鑿最多,達十五座,造像豐腴、優雅、守法細膩,對歷史文化研究有重要的貢獻。山西太原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依山開鑿。史書記載,這尊大佛是公元551年北齊年間始鑿,經過了20余年后鑿成,西山大佛經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建、擴建、瞻仰、記事等碑刻。如今,除將前寺遺有五代后的晉、元和明的幾通碑刻移植雙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還在大華嚴寺,寺中仍埋有大量埋葬物。
2.石窟文化的影響。一是石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有許多石窟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石窟上的魏碑體,還稱贊魏碑體有十美,比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至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二是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通過石窟可以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方面的事物資料,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的博物館。
山西太原佛教文化和石窟文化不僅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長足發展,還推動了我國傳統文化、文學、歌劇的發展,對創作、繪畫和音樂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藝術的成長、文學的影響等都具有重要的貢獻,無論是考古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在佛教文化和石窟文化中都能尋找到自己所需的東西,它是一部中華文明的活詞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張繁榮,付蓉,吳玉文,王寧,范瑾茹.山西佛教建筑色彩文化淺析.2013中國流行協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
[2]張甜穎.我國南北佛教石窟的差異.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25).
[3]高軍,云志霞.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以須彌山石窟為例.絲綢之路,2012(6).
[4]范鴻武.云岡石窟建筑與佛教雕塑研究.設計藝術學,2012.
[5]張可揚,梁瑞,張曼娟.淺析藏傳佛教與蒙元文化的關系.內蒙古藝術,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