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含 (西南大學 400715)
藝術的本質在于以人為本,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是藝術家對自己以及大眾生活點滴的領悟、總結、升華。所以,藝術始于人,始于人們的生活,最終也應該落腳于大眾的生活。然而,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是,藝術與現實之間發生了精神的斷裂,部分藝術家們脫離群眾,急功近利,出現為了藝術而藝術的情況,藝術與大眾之間拉開了距離,藝術變得小眾,變成了小圈子的孤芳自賞。藝術創作主體和欣賞主體陷入了價值迷惘的窘境,如何擺脫精神的困頓,如何實現自我突破,如何找到藝術與大眾的連接點,如何使藝術走上群眾路線,讓更多普通大眾參與和喜愛,將是所有藝術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
作為一名學習油畫理論與創作的學生而言,談不上高大上的藝術創作,不能自稱藝術家,更多的是把自己歸類于有一定藝術素養的群眾,也許正是這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反而使我能夠談論對當代藝術見解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普通大眾對于藝術的一些看法和疑惑。
當代藝術家們太過于追求形而上的創作,有些為了藝術而藝術,難免使藝術作品變得做作與空洞,別說普通的大眾了,連藝術同行看了都摸不著頭腦。藝術創作的來源是大眾,是生活,脫離了群眾的藝術創作就像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顯得蒼白無力。藝術需要創新,但不能為了與眾不同去故意創作一些自認為“高深莫測,特立獨行”的作品,脫離大眾的藝術不是藝術,而是孤芳自賞。不少藝術家在不屑于為人民搞創作的同時,又渴望著大家的認同與追捧。我想,他們不愿意以人民以日常生活為創作題材的原因也許是擔心自己的創作會如同日常生活一樣變得平淡無奇。其實事實并非如此,以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藝術家梵高為例,他廣受人們好評的作品《星空》《向日葵》《路邊咖啡館》等,都是對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這容易讓普通大眾覺得親近,因為其實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以后,開始追求精神的富足,他們對于藝術是敬仰的態度,他們渴望走進藝術,受到一些藝術熏陶,所以他們只要在藝術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軌跡,哪怕只有一點點相似,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獲得了美的享受。而這無疑是對他們熱愛藝術的一種鼓舞。與此同時,受過專業訓練的藝術者們也能從梵高的作品中感受到美,而這種美更多的是來源于畫作中巧妙的色彩運用,靈動熟練的筆觸表達。也就是說,不同的受眾都能從同一幅作品中獲得不同的感受和領悟,達到了雅俗共賞的目的,那么毫無疑問,這就是一件成功的藝術品。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藝術作品,傳達出來的思想沒有幾個人能夠讀懂,創作者就該思考一下創作的題材是不是過于鉆牛角尖,繪畫手法有沒有亮點;與此同時,藝術作品要通俗易懂并不代表低俗,藝術雖然來源于生活,但卻是高于生活的,藝術家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腦,把生活中的領悟用精煉的繪畫手法描繪出繪畫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
國內的展覽形式還是以美術館的架上繪畫展示為主,而真正進入美術館參觀繪畫作品的觀眾大多數其實都是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者或者學習藝術方向的學生為主,真正的普通群眾去看展覽的只占很少的比例。這和我們對藝術展覽的宣傳力度,乃至對藝術的重視程度有很大的關系。筆者曾前往法國和意大利的美術館進行參觀,排隊進展覽館都要花上半個多小時,足見國外不管是對藝術的宣傳工作或者大眾對藝術的喜愛程度都確實比國內要略勝一籌。他們把旅行參觀各地美術館當作是行程安排的一個不可或缺或者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就如同我們旅游時把長城,把泰山定為非去不可的地方一樣,卻很少有人把參觀某個美術館定為旅行的目的地,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思維模式。這也就清晰的看出了在國內,藝術與普通大眾的距離;也看出了國內藝術普及度與國外藝術普及度的距離。當然,藝術并沒有廣泛地走進尋常百姓家中也有社會環境的客觀因素。畢竟自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藝術才重新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同時,人們的物質需求開始得到滿足,從而慢慢轉向對藝術對精神的追求。這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大眾與藝術的認知和了解與西方國家的民眾相比自然是存在差異的,藝術知識的普及沒有西方國家的范圍廣也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大眾還沒有足夠的意識和行動去踏進美術館欣賞作品,那么藝術家和策展者也許就該主動出擊去使群眾了解他們,了解藝術。也就是現在已經出現的開放式的藝術作品展示空間。讓藝術作品走出美術館,走進普通大眾生活的開放空間,以一種更輕松隨意的方式向大眾展示藝術作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打破藝術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錯誤印象。
與此同時,繪畫也從單一的架上繪畫,發展出了一個打破架上繪畫形式的分支體系。而這無疑豐富了繪畫藝術的同時也增加了觀眾的互動行為,使觀者能夠更身臨其境的感受藝術,增加了參與藝術活動的機會。觀者從“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被動接收方式,轉換成集視覺、觸覺甚至嗅覺為一體的新的模式。從藝術展現形式的變革中,一方面體現了藝術家們在藝術造詣和展現形式上的改革創新,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他們有意識地讓藝術走出小圈子走進大眾所做出的努力。
拉近藝術與普通群眾的距離, 是每個藝術工作者的使命。藝術活動就是從共性中體現出個性,同時也從個性中反應共性。這也就是藝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藝術創作是以人為本的,它取材于人民,最終必須反饋于人民,只有這樣,藝術才能實現它真正的價值。
[1]黃應全.《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觀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梁維科.《尼采藝術觀對當代藝術家的啟示》.大眾文藝,2011(21).
[3]梁一儒.《民族審美心理學概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呂少卿.《大眾趣味與文人審美》.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5]米勒.《物質文化與大眾消費》.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6]皮道堅.《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從》.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7]張學忠.《藝術的大眾化理想與現實》. 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