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恒泉 段積環
(1.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 550025; 2.天祝二中 733200)
我是一名曾酷愛文學藝術和音樂藝術的在讀高校學生,現在想來因為我的這一愛好造就了我的現在更多的也許還是將來,讓我汲取了生活以致事業發展不可多得的營養,讓我此生享用不盡。
文學藝術和音樂藝術之所以成為姊妹藝術是她們共同的藝術價值所決定的。同為情感藝術,她們對人的培養和教育是從人這一群體最根本、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情”出發,用她們所獨有的藝術感染力陶情勵志、凈化心靈、繼而創造完美人生。用一個個藝術作品來詮釋世間萬物的是非善惡、喜怒哀樂,通過心靈的感受和表現,接受美、創造美。那么在文學藝術和音樂藝術中如何發現美、接受美、表現美、創造美以及其在人生價值中的作用讓我們一起蕩舟藝術世界,渴飲心靈瓊漿,采摘人生碩果,探索情感奧妙。
我愛好文學藝術是從遇到一位音樂老師的朗讀開始的。我之所以提到他是因為他把歌唱中的氣息、咬字、吐詞運用到朗讀藝術中,讓我深深體會到文學藝術的的感染力,每一篇文學藝術作品的字字句句都觸及我的心靈深處,感悟頗深。其中感受除了文學作品本身的文句美之外,最主要的是他別致朗讀藝術創造性的傳遞了美,真真讓我不得不接受美、理解美,為其中之情所感染。源于此我說“好的語文老師是讀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歌唱和朗讀中的氣息在生理本質上是一樣的,歌唱中沒有氣息聲音就散了,又沒有力度也不易情感表達的控制,歌唱中因為歌曲旋律以及音高和復雜節奏的要求和影響氣息運用難度會高一點,而朗讀中沒有復雜的氣口,也就是換氣點及其換氣方式,但朗讀時氣息的運用會直接影響情感的表達、優美的音色和聲音的色彩。所以古人言“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動聲發”,在朗讀中就是“善讀者必先調其氣,氣動聲發”。
從文學藝術的本質出發也要求讀的功用。文學藝術的本質首先是情感藝術,作為情感藝術就必有情感傳遞的途徑和方式。文學藝術的傳播僅僅靠我們的閱讀是不夠的,對閱讀者的積極性、主動性是一個考驗,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接受程度、情感反應都將大打折扣。而朗讀是把文學藝術和作用對象通過聽覺感知直接連接起來,這種傳遞方式將文學作品的情感思想最直接的作用于人,而藝術化的朗讀又最準確甚至創造性的把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傳遞給我們,在這個意義上說朗讀是文學藝術的創造者和作品情感的升華者,也是文學藝術和我們之間的引領者。
所謂藝術的朗讀或者說朗讀藝術其本質就是情感的表達和傳遞。而我們好多學生的朗讀平平而來,毫無情感可言,所朗讀的文學作品就大為失色,達不到作品本身的藝術感染力。這種表達和傳遞不是我們做不到、做不上。試想當我們在氣憤不已之際,或傷心難耐至極或悲痛欲絕之時的情緒狀態下所表達的自然流露中無不帶有很豐富到位的語勢,甚至還有肢體語言的表達。而我們在平時的朗讀中為何做不到呢?到底是做不到還是沒有做呢?究其原因是我們丟掉了文學藝術的教育功能和其藝術靈魂,也是好些語文老師教學中引領的方向錯誤了,或者說做的不到位。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就是一件藝術品,其其精神思想也就是我們讓學生總結的中心思想。其思想精髓不是靠生拉硬套式的總結,而是情感的真實流露、表達、傳遞、共鳴交融甚至是深入靈魂的澆灌,達到融物細無聲,勵志需有情的藝術功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需日日“寒”,更不能無“寒”。
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聲樂作品,勵志總離不開感恩或感恩情懷的表達。因為只有學會了感恩,懂得感恩,內心的能量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進而有思想、有方向,有理想、有目標,從而達到勵志的目標,這種情感往往是激勵人一生的動力源泉。繼而所形成的意志品質也會更加堅韌不拔?!暗嗡?,當涌泉相報”何來“涌泉”,有恩才要報叫“報恩”報恩拿啥報是動力,是要流汗和付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狀態集中、深切的體現,是一種良好意志品質的體現,這一切的動力來自最初的“恩”和“情”。在“報”和“恩”的活動中也無處不有情。情感的能動性在這里體現的真切徹底,想到此,我深覺過去語文老師就是班主任的慣例無不蘊藏著很深的道理,而過去的我們也更多的覺得語文老師才是我們記憶深刻的老師。
在音樂藝術中情感的力量更是無窮。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所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八路軍進行曲》《新四軍軍歌》《黃河大合唱》《救亡進行曲》《抗日兒童團歌》《大刀進行曲》等等,還有俄羅斯著名作曲家莫克羅烏索夫于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所作的《莫斯科保衛者之歌》這首歌很快廣為傳唱,無數戰士唱著這首歌奔赴戰場,堪稱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愛國主義歌曲的典范。作曲家本人也成為蘇聯作曲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音樂愛好者的我也才深深理解這些音樂作品在民族存亡,國家危難之際所產生的巨大力量和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