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慧 (鞍山師范學院 114005)
有人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皇冠上的一顆燦爛明珠。”還有人說:“對聯是漢語言文字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賦予對聯如此高的評價源于對聯自身的特點和古往人們對這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喜愛。可說是:“深淺皆成趣,雅俗均可賞”。
2002年春,湖北文藝工作者發現了李道宗所撰的一幅十七字長聯:“深山窈窕,水深花發泄天際,未許野人問渡;遠樹蒼涼,云起鶴翔藏妙理,惟偕騷客搜奇。”發現者稱,這副對聯比五代孟昶的早三百多年。進一步證明了對聯產生于唐朝。對聯自產生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淵遠歷史。是我國特有的嚴格講求對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以短小、實用的特點,直觀反映人們的思想、寄予人們的期望, 以獨特的美感給人們以美的感染。是人們自我勉勵、自我熏陶的藝術形式。具有改善社會風氣、提升社會文化品位的社會功能、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古人喜歡對聯,適用性非常廣泛,人們在傳承楹聯傳統的基礎上,在傳統文化回歸的影響下,楹聯文化的活動十分活躍,也日趨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并積極投入到了創作當中。張掛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內容上也更多的表達一個人的志向、勵志和情趣等。如春聯:“筆耕春色歲增壽;戶納虎風吉進門”,把美好的祝福融入對聯之中,反映了人們在吉日佳節的愿望與期盼。“一庭桃李香無盡;兩袖清風德蘊長”,老師的辛苦無人不知,而聯中卻把目光投向了老師育人的品格及弟子成材后的喜悅。對社會有更為深刻的的浸潤與影響。
還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傳統對聯對人們的心靈和行為一直有著很深的影響。藥店的對聯“但愿世間人無病,哪怕架上藥成塵”彰顯了一個醫者的操守與懸壺濟世的心愿。“修身如玉潔,立志比天高。”這副傳統對聯也具有修心養性、啟迪人們篤學勵志的人生哲理和樸素的道德觀。“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蘊含了修身處世的道理,又有勸導人們立身處世,金錢、權力不過是外在的虛像,毋追逐于物欲而陷于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蘇軾的自題聯:“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有啟迪人們篤學勵志,利于家國,具有普遍的教育性和實用性。
楹聯它已進人現代人的生活,社會上張掛著這樣的對聯多了,對促進社會風氣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發掘和利用楹聯這種特殊的文化形式,用其渲染和美化城市,并把其與旅游文化結合起來,不僅對創建文明和諧城市增添了審美情趣,更彰顯了城市的文化底蘊。
楹聯作為展示文化底蘊的裝飾品,最常見的地方是文人們的書房和客廳。“墨韻流香宜細品;書山擷趣可高吟。”這是一位老師書房的對聯,其沉浸于讀書的樂趣、對知識的渴求皆映現于聯中。這樣一位老師會讓人想到定是一位清風明月般的嫻雅之人。有了這樣一些對聯存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那種熏陶與浸潤,無疑對人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能夠讓一事物融入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之中的是文化,它會使人變得美麗,脫俗、清雅。要想讓人心變得美麗,就得用美麗的事物進行裝飾,讓它走入人的內心,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從這方面來看,楹聯在中國社會中發揮的價值和功能不可小覷,它不僅延續了古典的詩意生活,還宣揚了現代文化人們對文化和美的追求,體現了雅士清客的飄逸灑脫。
楹聯的小巧靈活性和涵容的包容性、趣味性、神秘性,以及源遠流長的文脈,給予了其頑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僅各家墻柱、書房客廳等私人場所是楹聯文化的傳播之地,同時書院畫廊、會館廟宇、樓閣亭臺等公共場所也張掛對聯。無論古人還是今人皆用對聯來彰顯個人的思想、追求及情趣。
千山龍泉寺有王爾烈一副聯:“泉水到僧廚俗腸盡洗;松風來客榻詩思頻催。”對寺僧及景色的傳神描繪,使得聯景相映,相得益彰。聯中精準描述出了僧人逍遙放曠,饑餐松風,渴飲龍泉,縱橫自在,泉到僧廚寵辱忘,了無塵礙,遠離塵囂的心境,而門外青山遍野花,詩思頻催有洞天,月移花影到床前,清幽淡雅之境更如蓬萊仙山。這是一副多美的畫圖!人們沉浸在這樣一幅畫圖中,有誰還記得塵世的紛擾喧囂?
名勝古跡及一些文化場所的楹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近代文明的生氣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感受和價值取向。林則徐詩句中的“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不但意境優美,更表達了其不顧個人安危的態度,雖遭革職充軍也無悔意,為國鞠躬盡瘁的雄心壯志和社會的使命感。
對聯以其坦蕩的人性、淡遠、高雅的率真之氣息,彰顯出創作者及張掛者一種超脫俗塵之美。此種美妙的氣氛抒發了一個人的精神情懷及仁愛寬大的包容之心,更詮釋了中華民族對于“文化”一詞的理解。
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升文化品位,還需要全民的支持與參與。讓更多的人懂得楹聯、喜愛楹聯、撰寫楹聯, 讓楹聯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楹聯文化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以對聯為媒介,普及宣傳楹聯知識,開展風格獨特、具有代表性的豐富多彩的楹聯特色活動,發動并吸引群眾參與。以端午、中秋、和春節等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及山川名勝古跡等為主題,積極組織開展征聯大賽,評選出優秀楹聯加以獎勵,彰顯楹聯文化特色。這些活動不僅會促進地區的文化事業、旅游事業、經濟事業的發展,還是增加城市吸引力、打造城市文化氛圍的有效途徑。
目前,楹聯文化己步入現代市場經濟。運用到了經營服務行業,起到廣告宣傳,突出產品及店鋪形象,傳遞人文氣息、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許多銀行、飯店、建筑工程部門、企業, 以及礦山等各種工作場所,開始利用對聯的征集評比活動為其做了大量的廣告宣傳。在宣傳繼承楹聯文化的過程中,不但推廣了楹聯的創作基本知識,同事也為企業做了廣告的宣傳,得到了雙贏的互惠發展。
故此發展楹聯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化一個極具發展前景的事業。楹聯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可以進行一些經濟項目開發,推動經濟發展,打造文化品牌產品。
楹聯主題鮮明、應時應景、 具有很好的商業廣告效用。由于文化的發展,人文素質的提高,企業管理者文化水平的提升,也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而楹聯短小、雅俗共賞、直觀的豎起來的藝術特點適應了企業的需求。“三和緣聚八方客,一品香盈四海財。”這副酒店的對聯,就是通過楹聯比賽的形式征集來的。更多的人們了解了這個新開張的酒店,促進了酒店生意的發展。再看一副企業奠基聯 “大力神通開盛業;千秋發達奠宏基”。這副對聯意氣風發,令在場的人們看后,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農耕大業雄心當自立;銀壘財山富路有同行”這副為農業銀行撰寫的對聯,從銀行特點入手,體現出銀行事業的追求。
經營楹聯文化,發展楹聯文化產業可以直接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全民的文化品位。楹聯文化產業可以從培訓、撰寫、廣告宣傳、營銷等方面去考慮。這樣擴大了楹聯的使用范圍、推廣傳統文化,更是文化產業化的一個探索。
弘揚楹聯文化,繼承楹聯這種傳統文化形式,要全面開展全市的楹聯教育工作,建立不同層面的楹聯教學基地,傳授楹聯創作規則,通過學校和社會兩大平臺開展楹聯的傳承和發展教育。充分利用選修課堂,同時在學校開設楹聯教學的第二課堂及學生社團活動陣地,讓楹聯知識走進課堂,在課堂上滲透楹聯教育。在孔子誕辰、教師節等日子開展原創楹聯大賽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楹聯的興趣,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在創造、學習、積累楹聯知識的過程中,逐步積淀文化底蘊。社會上的楹聯教育,主要是通過老年大學課堂、網絡等媒體或舉辦惠民大講堂進行培訓、講座、楹聯進社區、學校等方式普及大眾楹聯知識,從而培養市民的文化素養和創作楹聯的興趣。
楹聯得到了人們的喜愛,代代相傳。今天對聯的實用性和服務性擴大了,人們還喜歡把對聯書掛在廳堂或書房,一彰顯個人的修養與品格,也為了與親朋好友同感共勉以達到某種共識。
對聯是適用性的擴大,不僅延及到各行各業、地方名勝,甚至于在公園建起了楹聯長廊,供游玩娛樂的人們欣賞學習。特別是近年來,各級各類的楹聯征集比賽廣泛地開展,促進了全民創作楹聯的熱潮。和諧城市的建設,不僅要體現一個城市的物質文明更要體現出其精神文明。而楹聯的發展、擴大,對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全民素質文化素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楹聯以其豐富的意蘊、短小的體裁、凝練的文字、可莊可諧的特點, 為城市文化建設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