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環境公益訴訟司法解釋
近年來,大氣、水、土壤等污染事件頻繁發生,部分區域生態系統功能出現嚴重退化,但由于大氣、水等環境因素所具有的公共產品屬性以及缺乏傳統法意義上的直接受害人,相應的法律規定并不明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屢屢被擋在司法救濟大門之外。
近日,最高法發布《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明確規定社會組織可跨行政區域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以克服地方保護主義。此外,老百姓因環境污染、破壞生態行為受到人身或者財產損害的,還可以搭上公益訴訟的便車,進行索賠。同時公布的還有最高法與民政部、環保部聯合下發的《關于貫徹實施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通知》,消費者保護公益訴訟司法解釋也在起草之中,不日將出臺。
在新環保法對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資格作出規定的基礎上, 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等,屬于“社會組織”,這些組織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解釋》同時明確,社會組織章程確定的宗旨和主要業務范圍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且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的,可以認定為“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據民政部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廖鴻介紹,目前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是56.9萬個,其中,生態環保類的社會組織約有7000個。符合《環保法》及《解釋》的約有700多個。
《解釋》在相關規定框架內盡量減輕了原告的訴訟費用負擔。不僅規定在案件勝訴時,原告為該案支出的檢驗、鑒定費用,以及合理的律師費等費用由被告承擔。同時還規定,原告交納訴訟費確有困難時,法院應準許其緩交。這些規定都是為了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維護環境公共利益。
據了解到,河北省已試水解決“打不起環境訴訟”的問題,環境公益訴訟取得的賠償將成立一個基金,其中一部分資金專門用來支持環境公益訴訟。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原告沒有專業能力取證的,可以要求環保局取證,環保局必須取證。
司法解釋對于環保社會組織的地域活動范圍沒有做限定。“也就是說環保組織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活動,這擴大了環保組織起訴的范圍,有利于調動環保組織的積極性。”與之相對應,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也可跨行政區劃管轄。 一個污染事件可能導致跨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因此環境資源類案件往往是跨區域的,存在案件管轄的問題。為克服地方保護主義,有必要按照流域和生態實行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
《解釋》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不影響因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訴訟。”為了提高私益訴訟的審判效率,同時防止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還應允許私益訴訟原告“搭便車”,即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生效判決的認定有利于私益訴訟原告的,其可以在私益訴訟中主張適用。
私益訴訟搭公益訴訟的便車,不僅可以提高審判效率,也有效解決了老百姓打環保官司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