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冬冬 王魯民 黃洪亮 鄭漢豐 馮春雷 江航 李子牛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農業部東海與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上海200090)
隨著人類對漁業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以及海洋捕撈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漁業資源基本得到充分開發。據FAO報告顯示,2009年,已完全開發的種群數量約占漁業資源種群開發總量的57%,已遭過度開發的種群約有29.9%,未充分開發的種群僅為12.7%[1]。其中尚有開發潛力的種群,即未充分開發種群主要有中上層魚類、頭足類、軟體動物和南極磷蝦等資源[2]。已有的調查研究資料顯示,南極磷蝦是地球上資源量最大的單種生物之一,資源量相當豐富,其生物量約為6.5×108—10×108t,保守估計總量也可達2.5×108—6×108t,在可持續條件下,可捕量大約為目前全球漁業總產量[3],可見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和利用潛力巨大。在世界漁業資源衰退以及各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背景下,南極磷蝦資源備受關注,主要開發國家有前蘇聯、烏克蘭、日本、韓國、挪威等,主要采取南極磷蝦資源捕撈與技術開發相結合的產業發展策略。而部分發達國家則僅采取技術研發與儲備的發展策略,靜待發展時機,如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3]。中國于2009/2010年開始南極磷蝦探捕工作,相對其他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利用國家而言,發展起步較晚,在資源探查與分布、高效捕撈技術、深加工技術及產品開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3-4]。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表明,世界上每年發明創造成果的90%—95%可以在專利文獻中查到,充分利用這些專利文獻信息,可以縮短60%的科研周期,節約40%的科研經費[5]。無論是從金錢成本還是時間成本方面來看,有效挖掘專利信息,都是在現代競爭中獲勝的重要途徑。
中國將成為各國南極磷蝦技術產品競爭的重要市場之一。目前,國內外對南極磷蝦的利用形式有釣餌、蝦仁、蝦粉以及蝦油在內精深加工產品等[6],隨著經濟實力和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中國作為南極磷蝦相關產品潛在消費市場一直受到眾多國家的關注,如挪威AKER集團與山東科芮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加拿大海王星生物科技公司與中國上?!伴_創遠洋漁業公司”簽署備忘錄,計劃在中國合資組建一家南極磷蝦加工銷售合資公司。因此,通過專利情報分析方法,從專利申請量、申請類型、地區分布、申請領域等角度對中國南極磷蝦產業的專利文獻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對中國南極磷蝦產業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本文對南極磷蝦專利進行分析的數據來源于上海知識產權(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檢索系統[7]的專利文獻數據庫,專利檢索時間范圍從1985—2013年10月。以“磷蝦”為關鍵詞在題目和摘要中進行檢索,經過閱讀去除掉相同和不相關的專利后,共獲取南極磷蝦專利131件。單從數量角度而言,在中國布局的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并不多,這一特征與世界南極磷蝦產業成熟度以及中國南極磷蝦市場發育狀況都有著密切聯系,但同樣可以利用這些專利信息,分析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在中國的布局狀態以及發展趨勢。
通過對上海知識產權(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檢索系統的專利文獻數據庫進行檢索分析,在1985—2013年間,共有131件南極磷蝦專利在中國布局。各年份南極磷蝦專利申請量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南極磷蝦產業專利申請量變化趨勢Fig.1.Patent applications trend of Antarctic krill industry
本文所檢索的專利數據信息時間截止到2013年10月份公開的專利,由于受發明專利審查程序的限制,從專利申請的提出到公開需要18個月,因此,出現了圖1中2012—2013年南極磷蝦專利申請量的陡然下降,2012—2013年間的數據變化趨勢隨著專利申請的不斷公開會有所變化,因此圖1中結果僅供參考。
在1993—2002年間,除了1999年和2002年申請量分別為3件和5件外,1993年、1995年、1996年和1997年都僅有1件專利申請。2004—2008年,每年都有2件專利申請量。自2009年開始,南極磷蝦專利申請量快速增加,實現了每年較上一年申請量的翻番,其中2012年申請量達到57件。
按專利申請年份對第一申請人進行分析,1993年,在中國申請了第一件有關南極磷蝦專利,申請人為費爾森醫療有限公司。在2002年之前,南極磷蝦專利申請人均為國外相關機構,包括費爾森醫療有限公司、拜奧蔡姆系統公司、費爾森醫療有限公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水產株式會社、舍布魯克大學、生物酶系統公司。直到2002年,中國海洋大學才開始進行磷蝦專利申請,當年申請了3件。
在最終獲取的131件南極磷蝦專利中,發明專利126件,占總量的96.18%,其中PCT發明申請16件;實用新型專利3件,占總量的2.29%;外觀設計專利2件,占總量的1.53%。從統計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南極磷蝦專利在中國的布局以發明專利為主,而與具體產品密切相關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數量極少,僅占總量的3.82%。從產業經濟學角度而言,在一個產業處于剛起步階段,主要的技術創新成果均以發明專利的形式表現,即技術儲備階段。由此可見,南極磷蝦專利在中國的布局情況符合中國南極磷蝦產業處于發展初期的客觀情況。
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在中國布局涉及的IPC分類較多,分布在A、C、D三個部的22個小類,其中2件國際外觀設計分類為09-03,即箱、盒、容器、(防腐)聽頭或罐頭。按IPC小類對南極磷蝦專利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中國申請磷蝦有關專利的領域主要集中在5個IPC小類中,占總申請量的66.41%。具體為磷蝦油的制備方法(C11B)、以磷蝦為基礎的飼料(A23K)、磷蝦相關產品的制備(A23L)、磷蝦捕撈網具或養殖(A01K)、醫藥領域(A61K)。

表1 不同IPC小類南極磷蝦專利數量與代碼含義Table 1.Patent number and codemeaning of different IPC subclasses of Antarctic krill
(1)國外申請情況
國外申請人在中國進行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的國別有7個,專利申請數量為22件,涉及的申請人有16個。其中加拿大在中國申請有關南極磷蝦專利的數量最多,共7件,包括5個不同的申請人。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主要國家申請情況分析Table 2.Major national applications analysis
(2)國內申請情況
國內申請人申請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分布在9個省市,共計109件,其中山東省、上海市、遼寧省為專利技術主要產出區域。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主要省市申請情況分析Table 3.Major provinces and cities applications analysis
(1)國外申請人特征分析
從申請人特征來看,國外申請均為職務發明。為了進一步分析國外申請人在中國申請有關南極磷蝦專利的合作情況,引入申請人合作度概念,即申請人總量與專利申請數量之間的比值,比值越大,說明專利申請合作度越高,反之不然。通過計算,國外申請人合作度為1.14,說明國外申請人在中國進行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時單一主體行為居多,較少有共同申請、合作布局的行為。
對第一申請人涉及的IPC小類及專利數量進行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國外第一申請人關注領域分析Table 4.The areas of concern of the first applicant of foreign analysis
從表4來看,國外第一申請人涉及的IPC小類,除日本水產株式會社和塞拉斯有限責任公司外,多數申請人關注IPC小類更為集中,其中在醫藥領域(A61K)進行磷蝦專利研發申請的企業數量最多,有5家,共申請的專利量有10件;其次是磷蝦油的制備方法(C11B),涉及3個國外申請人;最后,以磷蝦為基礎的飼料(A23K)研發企業也有2家。
(2)國內申請人特征分析
從申請人特征角度分析,國內有關南極磷蝦的專利申請職務發明占到98.17%。從申請人合作度角度分析,國內有關南極磷蝦的專利申請合作度僅為1.02,比國外專利申請合作度更低。對申請量在前13位的第一申請人涉及的IPC小類及專利數量進行分析,結果見表5。
與表4中的國外第一申請人相比,表5中的國內第一申請人有三個特點:一是國內第一申請人多為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僅有3家,而國外第一申請人則全部為企業;二是國內第一申請人關注的IPC小類均較多,最多涉及6個,與國外第一申請人重點關注一個IPC領域形成鮮明對比;三是國內第一申請人關注的領域主要為磷蝦油的制備(C11B),而對于醫藥領域的研發及專利(A61K)申請還沒有關注。

表5 國內第一申請人關注領域分析Table 5.The areas of concern of the first applicant of domestic analysis
(1)國外發明人分析
在一定程度而言,一件發明專利涉及的發明人越多,說明該項發明的研究團隊更強大,常用發明人合作度指標表示,即發明人總量與專利總量之間的比值。利用發明人合作度指標對國外申請的22件專利的發明人數量進行分析,國外申請的發明人合作度為3.05。國外申請主要發明人及出現的頻次如表6所示。
從表6對國外申請涉及的主要發明人分析來看,這些發明人主要關注的領域在兩方面:一是與磷蝦有關的醫藥領域(A61K);二是磷蝦油的制備(C11B)。相比而言,上述發明人對與磷蝦有關的醫藥領域(A61K)更為關注。
(2)國內發明人分析
利用發明人合作度對國內申請的109件專利進行分析,結果為4.71,大于國外專利申請的合作度,說明國內單件南極磷蝦專利技術的研究隊伍規模比國外要大。國內申請主要發明人及頻次如表7所示。

表6 國外申請主要發明人及頻次Table 6.Themain inventor and frequency of foreign applications

表7 國內申請主要發明人及頻次Table 7.Themain inventor and frequency of domestic applications
表7中國內主要發明人關注的領域包括:食用油或含磷脂的產品的制備方法(A23D)、磷蝦相關產品的制備(A23L)、用磷蝦制備飼料的方法(A23K)、磷蝦捕撈網具或養殖(A01K)等。
(1)法律狀態分析
法律狀態信息是國家知識產權局根據專利法和實施細則的規定在出版的發明專利公報、實用新型專利公報和外觀設計專利公報上公開和公告的法律狀態信息,用來表征一項專利或專利申請所處的法律狀態,主要有:實質審查請求的生效、專利權的無效宣告等。
對檢索的131件南極磷蝦專利信息截止檢索時(數據庫平臺更新時間為準)的法律狀態進行了分析,主要有7種類型的法律狀態。如表8所示。

表8 按法律狀態統計的專利量Table 8.Patent statistics of legal status
從表8中給出的7種類型法律狀態進行分類,其中授權專利有32件;處于申請中的法律狀態有公開、實質審查的生效兩種類型,共計83件;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后,進入公共領域的法律狀態包括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后的駁回、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后的視為撤回、專利權的視為放棄以及專利權的終止未繳年費專利權終止4種類型,共計16件?;诖耍梢钥闯觯袊瓉砹孜r相關專利研發申請的高潮期。
(2)生命周期分析
專利生命周期指分析一項技術從申請專利到授權再到進入公共領域的時間長度,具體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從申請到授權的階段,時間長度取決于審查國家的專利審查效率和專利類型;二是從申請到進入公共領域的階段,可再分為授權前進入公共領域和授權后進入公共領域,主要取決于專利申請人的申請策略、審查國專利制度以及技術質量等因素。一般不對授權之前但未進入公共領域的專利信息進行生命周期分析。因此,僅對表8中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后的駁回、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后的視為撤回、授權、專利權的視為放棄、專利權的終止未繳年費專利權終止等5種法律狀態對應的專利生命周期進行分析。結果見表9所示。

表9 各類法律狀態專利申請的生命周期分析Table 9.life-cycl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tatus of patent application
從表9中,法律狀態類型為“授權”的專利生命周期僅為1.84年,說明中國南極磷蝦發明專利審查效率高,平均不到2年即可獲得授權。
法律狀態類型為“專利權的終止未繳年費專利權終止”的2項專利均為國外申請人,生命周期長達9.5年,涉及的IPC小類為A61K,應重點作為研發參考。法律狀態類型為“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后的視為撤回”的4項專利為國外申請人,可能是通過公開該項專利技術信息來為其他技術獲取更好的保護和市場價值。
“運作自由”(freedom to operate,簡稱為 FTO)分析,即在不侵犯第三方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實現新產品、新方法或新服務的商業化生產、銷售和使用。其中進入公共領域[8]的專利技術信息就是可以進行FTO分析的重要資源。
從專利制度角度分析來看,屬于中國公共領域的專利技術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沒有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申請并獲得專利權的技術信息;二是雖然在中國提出或獲得專利權,由于各種原因已經不受法律保護的技術信息,如:(1)超出了《專利法》規定期限的專利;(2)專利權人提前終止了專利權;(3)專利申請人在申請公布后撤回;(4)審查過程中未能按照審查員的要求提供相關材料;(5)被駁回的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申請案件;(6)專利權的撤銷與無效。
根據南極磷蝦專利技術法律狀態信息,篩選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的專利信息,普遍認為這些信息都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市場開發潛力,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可以有助于節約南極磷蝦技術研究開發成本。進入公共領域的南極磷蝦技術信息如表10所示。
從表10可以看出,國外申請人對A61K小類等精深加工領域的研究非常關注,與國內相關申請人關注的領域形成了較大的差距。
對獲得授權且法律狀態仍為“授權”的32件專利信息進行分析,依此了解目前在中國進行南極磷蝦專利布局的專利權人和領域,結果如表11所示。
從表11的結果來看,目前在中國進行南極磷蝦專利布局的專利權人主要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山東師范大學、遼寧省大連海洋漁業集團公司、山東科芮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6個單位。其中科研院所2個、企業2個、大專院校2個,說明南極磷蝦技術的研發與布局主要掌握在研究機構,而國外對南極磷蝦專利技術的掌握則以公司為主。
從IPC小類來分析,目前已經在中國完成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并且專利數量在前7位的申請人都是中國的科研單位或企業,其中主要的IPC小類包括:磷蝦油的制備(C11B)、磷蝦相關產品的制備(A23L)、用磷蝦制備飼料的方法(A23K)等內容。

表10 公共領域南極磷蝦專利技術信息Table 10.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public domain Antarctic krill patent

表11 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情況Table 11.Patented layout of Antarctic krill
法律狀態為“實質審查的生效”和“公開”的專利申請共83件,這些專利申請通過審查后,將成為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的新范圍。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些專利申請領域也代表了南極磷蝦專利技術近期的發展趨勢。結果見表12。
從表12可以看出,國外申請人、國內申請人在數量上都有顯著的增加,而且從主分類號的數量來看,范圍也更大了。其中國外申請人涉及的國別有日本、挪威、美國、智利、加拿大等5個國家。與已經實現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的國內專利權人比較,有更多的新的國內申請人加入到南極磷蝦專利技術的布局中來,這將為進一步推動南極磷蝦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從IPC小類角度進行分析,國內申請人進行的南極磷蝦專利技術申請領域主要有:磷蝦油的制備方法(C11B)、磷蝦相關產品的制備(A23L)、用磷蝦制備飼料的方法(A23K)、食用油或含磷脂的產品的制備方法(A23D)、磷蝦捕撈網具或養殖(A01K)等。國外申請人進行下階段技術布局的領域有:與磷蝦有關的醫藥研發(A61K)、磷蝦油的制備方法(C11B)。

表12 專利技術布局預測分析Table 12.Technical layout forecast of patent application
技術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專利定量分析中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專利申請數量或獲得專利權的專利數量與時間的關系、專利申請企業數與時間的關系等分析研究,一般可將專利技術發展過程分為技術引入期、技術發展期、技術成熟期和技術淘汰期。從對在中國申請南極磷蝦專利的信息分析來看,總量僅有131件,雖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基本處于技術引入期和發展期階段,而且這也符合南極磷蝦產業在中國剛剛起步4年時間的發展特征。
在中國首先進行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的主要是國外申請人,從1993年一直延續至2002年,涉及國家有瑞典、加拿大、瑞士和日本,而中國海洋大學從2002年才申請了第一件南極磷蝦專利,可見從搶占先機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已經稍顯落后。
雖然,近幾年中國政府通過多種途徑對南極磷蝦產業給予扶持,并且在專利領域有了較大進步,但這一特征并沒有讓國外申請人退卻,反而進駐中國的公司數量、專利申請數量也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捷通國際有限公司(美國)和舍布魯克大學(加拿大)等國外申請人已經通過獲得專利授權實現了在中國市場的布局。
從對已經提交申請,并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中的國外申請人進行分析,數量已達11個,涉及專利申請12件,這些專利申請一旦通過審查,并獲得授權,將成為新一批在中國實現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的壁壘。
從這些專利技術涉及的IPC小類來看,已經避開了基礎研究領域,直接面向中高端產品市場,如蝦油、蛋白提取等方面,甚至已經擴展至A61K等醫用產品和技術。
對檢索的131件南極磷蝦專利技術信息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國南極磷蝦專利技術布局發展滯后性相當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在中國進行專利技術布局的意識不足,而在國外進行專利技術布局更是困難重重;二是技術創新發展落后;三是尚未形成以產業開發、國際控制為主導的宏觀戰略意識。
對已檢索的專利技術信息進行分析來看,主要南極磷蝦開發的國家、機構已經在中國實現了專利技術初步布局,而且下一步布局已經啟動,并且直接瞄準以市場為導向的中高端產品和技術研發,一旦這些專利布局完成,將成為中國商業化開發南極磷蝦產業的重要壁壘,相當于21世紀初發生的“DVD”事件,影響巨大。因此,亟需組成專家組,對南極磷蝦產業技術開發制定發展戰略,以全產業鏈視角為基礎,用全球布局和商業化開發的視野定位中國南極磷蝦產業技術創新策略,避免重復、低層次的研發投入,不僅造成巨大的時間、資本浪費,更主要的是貽誤了南極磷蝦產業發展的重要戰機。
1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2012.羅馬:FAO,2012.
2 農業部漁業局.農業部關于促進遠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2013-12-02].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211/t20121122_3069037.htm.
3 陳雪忠,徐兆禮,黃洪亮.南極磷蝦資源利用現狀與中國的開發策略分析.中國水產科學,2009,16(3):451—458.
4 岳冬冬,王魯民,張勛,等.我國海洋捕撈裝備與技術發展趨勢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6):20—26.
5 李建蓉.專利信息與利用.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6 劉建君.加速開發南極磷蝦資源,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遼寧經濟,2011,(1):78—82.
7 上海知識產權服務中心.上海知識產權(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檢索系統.[2013-10-31].http://www.shanghaiip.cn/Search/login.do.
8 岳冬冬,王魯民,江航,等.水產養殖公共領域發明專利技術信息初步分析.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25(8):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