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您好:我喜歡書畫,現在書畫市場炒作很厲害,一些書畫作品的價格被抬到高得離奇的地步。
編輯回復:不論什么東西,背離了價值規律原則,終究是會出問題的。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這是蘇東坡《寶繪堂記》中的一段話,闡發了人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滯于事物中的觀點。蘇東坡年少的時候,也喜好書畫,家里收藏的書畫擔心丟失,別人所有的又擔心自己得不到。但不久他就想明白了,我看輕富貴而看重書畫,看輕生死而看重書畫,豈不也顛倒錯誤、喪失自己的本心嗎?從此以后,看見喜歡的書畫,雖有時也想收藏它,但被人拿走了,蘇東坡也不再感到可惜。對于書畫,蘇東坡認為,這些東西就像過眼的云煙、入耳的鳥叫聲,失去了也就不再記掛,逐漸做到了“寓意于物而又不為物所害”。
編輯您好:近觀世俗之風,有為父母祝壽而大擺筵席者,名之曰盡孝,實在是無奈。
編輯回復:大擺筵席者實為向眾人顯示自己之財勢,滿足虛榮心,而稍有權位者更借此以斂財。
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孝道是要真實不要虛假的,從內心講,盡孝的動機是為安養父母之身心;從事上講,孝養父母以盡力為優,與貧富無關,儒家的禮以誠心為要。禮的形式可以調整,但其實質———誠敬,則永遠不變。對養生與祭祀的問題,古人強調“祭之豐,不如養之薄”,父母活著的時候好好孝養,比死了以后大張旗鼓的辦喪事或祭祀好得多。古來被稱頌的孝子,都是趁父母在世時竭盡孝養之勞,并非只是體現在執喪盡禮、守孝盡哀等方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