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
自古浙地物產豐饒,山川秀美,人文薈萃,麻匯源一出生便受到自然文化的浸潤。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麻匯源日后的美學素養和心性培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少年時,麻匯源曾旅居河南,他驚異于北方的廣袤和寬厚,與風雅的吳文化不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更能讓一個少年追溯到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旅居河南的這段時間,麻匯源沒事就去博物館參觀,在上古人制作的陶器、彩陶面前他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在與器物相對的時候,不覺時間悄然流逝,古人的靈巧和對自然的敬仰,讓他深深折服。用心體會,安靜的對話,借由陶器和文物,他了解到器物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以及中原的英雄、圣賢、漢字、民俗、繪畫、陶藝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大量營養元素的汲取為他日后的陶藝創作提供了依據和感悟。之后,他輾轉來到中國的瓷都——江西景德鎮,就讀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四年的大學修習,麻匯源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業的陶瓷領域,他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在豐富的陶藝學識里,盡己所能汲取水分。
高度的藝術敏銳感和良好的美學視角,使得他的作品很受歡迎。大學一年級時,他用“大缸泥”創作的一個茶杯,在擺地攤時被人買走。幾個月后,茶杯出現在了《瑞麗》雜志上。后來他才知道,買走自己作品的是北京后海一家藝術品商店的老板。大二大三的兩年時間里,在老校區附近擺地攤接單的收入已經足以滿足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然而經濟的回報并沒有讓麻匯源停止對陶瓷藝術更高的追求。
在此期間,麻匯源經歷了家庭的變故,父親的重病讓他不得不暫停學業和鐘愛的陶藝創作。在那段孤獨的時間里,麻匯源做得最多的便是安靜地思考,于是一種新型獨特的“瓷板畫”在那段沉重、糾結的時期,開始了新的構想。在新課題創作時,麻匯源發現在陶藝領域里,傳統藝術和現代創作發生了沖突。目前,中國的陶瓷藝術家面臨兩個問題。一方面是傳統的藝術家堅持循規蹈矩不敢創新,始終無法跳出傳統的模式,固定的繪畫方式,比如梅、蘭、竹、菊等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藝術需求。另一面是現代藝術者對傳統工藝、技法欠缺了解,由于功底不深,創作概念只能隨波逐流跟風行事,作品本身不具備長久的收藏價值。
新一代的青年藝術者,更是出現了只追求形式創新,不注重傳統繪畫功底,以極端的畫面內容,對主流價值觀進行解構的現象。陶瓷新彩在麻匯源看來,藝術作品應該被賦予鮮活的生命靈魂。

《影·戰》之七

《影·戰》之十六

《影·戰》之八十三

《影·戰》之七十九
創作過程中,麻匯源發現在陶瓷材質的畫板上作畫和在傳統陶瓷罐子上畫花鳥魚蟲人物迥然不同,麻匯源動其所思,將傳統的國畫、水墨的寫意手法,搭配現代理念和畫風,成就自己獨特的藝術作品。
經歷了一段艱辛的創作時期,麻匯源完成了兩大陶瓷繪畫系列,分別是《影·戰》系列與《景·瓷》系列。《影·戰》系列是他系列作品貫穿的主題,內核思想是借喻視覺影像動態的變遷來切入戰爭的題材,表達當下青年藝術家對時代的焦慮與感望。在這個陶瓷系列繪畫中,麻匯源大膽地把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從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赤壁》、《英雄》等中國古代戰爭情節中,把觀者一下子拉到歷史的縱深處,你可以置身其中感受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大氣與悲涼;亦可以置身其外拋開戰事,純粹地欣賞藝術筆畫的細膩和優雅。當你靜心面對這些畫面時,時間和空間的錯落感足以震撼內心。
我們雖然生在和平年代,但戰爭應該成為人類最大的反省。敘事性在陶瓷繪畫上得以良好的表達,借以觸動觀眾內心,成為麻匯源作品的一種特色。除此之外,在色調上這個系列的陶瓷繪畫作品,更像是一首言之有物的詩歌。在感懷和欷歔之間,使得麻匯源的陶瓷繪畫作品具有溫暖的人性關懷和強烈的人文精神。縱觀歷史對戰爭的思索,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淡然。
不可否認麻匯源是一位理性而具有哲學思想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者。相比《影·戰》系列,麻匯源的《景·瓷》系列風格截然不同,它以更為貼近家居擺設的新彩系列創作。幾幅筆調簡單、顏色明亮的瓶中花一排掛在墻上,既能增強日常生活的藝術氛圍,又完全契合現代家居的風格。
現在的麻匯源除了沉浸在藝術創作的喜悅里,更是沉浸在陪伴女兒的溫暖中。麻匯源說,也許下一個系列就以孩子為主題了,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天使。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