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興良
國家出資企業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及其認定
文◎陳興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100871]
國家工作人員是我國刑法中特有的一個概念,這一點與其他國家刑法的規定頗為不同。其他國家刑法一般都將國家工作人員稱為公務員,范圍完全以《公務員法》的規定為準。但在我國刑法中,國家工作人員的概念是由刑法加以規定的,并且與《公務員法》并不銜接。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成為我國刑法中職務類犯罪定罪量刑中的一個難點問題。
《企業國有資產法》確立了國家出資企業這一概念,包括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和國有參股企業等形式。對于國有獨資企業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一般不會產生爭議,但國有控股、參股企業的國家工作人員如何認定,根據此前的司法解釋,只有受委派從事公務的人員才能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
但是,在《企業國有資產法》頒布以后,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關于辦理國家出資企業中職務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除了委派人員以外,經國家出資企業中負有管理、監督國有資產職責的組織批準或者研究決定,代表其在國有控股、參股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中從事組織、領導、監督、經營、管理工作的人員,也被規定為國家工作人員。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張了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
對于國家出資企業中負有管理、監督國有資產職責的組織的認定,在國家出資企業的實際運作中,黨委除思想工作、政治工作以外,還主管組織人事工作,基于這一現實狀態,將黨委或者黨政聯席會批準或者研究決定的人員,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具有其現實合理性。對于代表其在國有控股、參股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中從事組織、領導、監督、經營、管理工作的認定,可將此要件分解為代表性和公務性兩個要素,但在實際案件的認定中,這一要件在很大程度上被虛置。
(摘自《法學評論》,2015年第4期,第10-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