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設應該從控權、透明、誠信等方面入手,當然,最重要的是依法辦事、依法解決糾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領導干部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政績欲,防止權力膨脹、職能膨脹、機構膨脹。要理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公權力和私權利的關系。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事項,凡是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事項,凡是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不要橫加干預,亂加干預。政府應盡量通過行政指導和事后監管去取代審批、許可。政府行使行政決策權,除了應主動接受人民代表機關監督制約外,還應通過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平面媒體和互聯網等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政府行使行政執法權,除了應受內部層級監督制約外,還應通過向執法相對人說明理由、聽取申辯和舉行聽證,與相對人進行質證、辯論等形式接受外部監督制約。法治政府是誠信政府,政府作出任何行政行為,依法給予公民的許可和承諾,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如果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必須撤銷、廢止或改變原已作出的行為、許可或承諾,對由此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應依法予以補償。法治政府是透明政府,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主動公開政府應依法公開的信息,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標準、政府會議紀要、通知、批復以及各級政府部門的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三公經費”等。除此以外,政府就各種重大事項、事件、事故作出的決策、決定和處置等,亦應及時公開,必要時還應公開說明作出相應決策、決定、處置的理由。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12月15日)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是要求國家、政府、社會這三個場域的法治建設,應當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以最合理的法治資源投入,產生最大的法治建設成效,避免出現法治國家建設缺基礎、法治政府建設無動力、法治社會建設受忽視的歷史教訓。在一體建設中,各個角色定位是:建設法治國家是根本任務和遠大目標,建設法治政府是核心任務和關鍵環節,建設法治社會是基礎任務和普遍要求。法治政府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僅有戰略方針、總體目標和基本要求還不夠,還需要定原則、定路線、定標準,有資源、多手段、分步驟地實施規劃和工作計劃。為此,需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法治政府的總體目標,結合當下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的實際,由國務院盡快研究制定法治政府建設實施規劃,更明晰地闡述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指導思想、衡量標準和主要任務,明確重點工作、保障措施和落實機制,及時制定年度推進計劃和若干專項工作安排、示范項目,更加理性、可行、高效地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確保到2020年實現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中近期目標,也為法治政府建設的長遠目標打下更好的基礎。制定實施規劃,實際上也是一項重大的行政決策,應當按照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要求,堅持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程序,確保依法、科學、正當、公開、明確,提升實施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可行性。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于川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0日)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重心之一就是明確界定司法機關權限,優化司法權能配置,其價值目標就是充分尊重人權,實現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針對當前司法體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必須在體制層面實現突破,才能達到優化司法權配置的目標,才能為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提供牢固的基石。司法權包括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和執行權。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這些權力如何配置,具體來說就是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之間的職權分工問題。
審判權與執行權作為并重的兩項司法權能,不能合二為一,兩個權力不分離,執行權是不能得到落實的。在行政法執行中,行政訴訟的執行如果不獨立就會被行政部門所制約,則不能實現司法的目的;在刑罰執行中,包括刑事拘留、刑事逮捕及刑事判決內容的執行更應統一。刑事拘留及逮捕期限,其作為刑事判決內容執行的部分是予以折抵的,也應視作一種執行,并應統一、系統起來;在民事執行中,如果執行不獨立,則會反過來受審判因素的影響,如果執行不獨立,審判時會考慮將來的執行而影響判決,倒過來從而受制于執行。這樣就形成相互影響,最終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目前,民事、行政案件的執行權歸法院行使,而刑罰的執行權則比較多元化。設立執行制度是為了最終實現司法目的,鑒于目前執行權分散、執行不力、執行難的現狀,應該對三大執行體系進行整合,將執行權予以統一起來,交由專門機關統一行使,如此一來不但解除了法院審判工作的羈絆,同時強化了執行權能、提升了執行效率,有助于執行工作的順利推動,從而在真正意義上能夠最終實現司法目的。因此建立統一、完備的司法執行體系已勢在必行。
(董振杰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12月10日)
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如果連憲法應有的尊嚴都得不到捍衛,制定再多的法律條文都可能成為空談;如果違憲行為得不到及時懲處,任何法律實施機制都可能流于形式。樹立憲法權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健全忠于、遵守、維護、運用憲法的制度,以切實可行的制度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憲法是行動層面上的最高法律指引,不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的特權,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和糾正。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12月22日)
推進法治理論創新必須堅持三大原則:立足我國國情,突出中國特色,具有世界眼光。具體而言:一是立足我國國情。不符合現實國情的理論創新是沒有意義的。推進法治理論創新,必須立足我國現實國情,堅持從實際出發。我們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推進法治理論創新,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出發,科學把握我國國情的豐富內容,包括歷史文化、傳統習俗、民族心理以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等。二是突出中國特色。推進法治理論創新必須體現中國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法治建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法治理論創新不可動搖的一項根本原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我們進行社科理論研究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也是法治理論創新應堅持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社會主義是我國法治理論創新的根本方向,只有堅持這個根本方向,法治理論創新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三是具有世界眼光。人類文明包括法治文明的進步是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過程。人類法治文明中的好的法律法規,資本主義國家可以用,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用,不能認為它們被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了就變成資本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就不能借鑒和利用了。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應具有開放意識、世界眼光,積極借鑒國外有益的法治理論和經驗。當然,法治理論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我們決不能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而應批判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丁晉清、張浩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12月21日)
目前,我國司法行政制度所確立的司法行政機關的核心職能有兩個:一是刑罰執行,包括監獄和社區矯正;二是有關司法工作的行政管理內容,包括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安置幫教、司法考試、司法協助等。其中,刑罰執行實現了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而與之相關的司法工作的行政管理內容,保證了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可以說,我國的司法行政機關既管理“行政中的司法工作”,也管理“司法中的行政事務”,兼具行政權與司法權。這種司法職權配置格局根植于我國的法律傳統,反映了司法職權的內在規律,一直表現為旺盛的生命力。從司法機關兼具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屬性來看,將法院所行使的民事執行權交由具有刑罰執行權、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司法行政機關行使,從部門屬性上是吻合的。
但是,不能忽視,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將執行權劃歸司法行政管理機關,給予法院更純粹的行使裁判權的地位和性質,以實現審執分離的模式,將面臨更多的變革問題是兩個部門工作的銜接問題。在執行中出現的裁判事項仍然需要法官進行裁判的、變更執行人、執行時出現異議等現象都還是裁判權解決的事情,需要再移交法院。只要確認徹底分離模式的主旨,那么,部門間協調運作的工作機制,更完備的法律內容的出臺,將有了更明晰的主導方向,其運作的和諧設計也指日可待。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成本,審執分離已成為定局,選擇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徑,就是最好的改革方向。在改革舉措中,效率最高的改革方式就是審判權與執行權的徹底分離模式,將執行權交由我國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為其配置資源,將是事半功倍的高效改革之舉。
(孫宏艷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