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從農田到餐桌
——小議農產品物流安全
文/王之泰
物流安全,是物流領域的一個大問題,農產品物流安全更是其中的“老大難”。一談到物流安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物流過程中的事故,物流是動態的,本身就包含不安全的因素,而農產品也是動態的,非常容易因“變”而遭受損失。所以,農產品物流安全是一個疊加性的問題,需要我們關注和面對。
農產品的安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品質的安全,這常常是人們重點關注的一個角度;還有一個方面是農產品物流過程的安全,因為農產品物流太頻繁了,人們習以為常,再者過程漫長而且復雜,所以常會受到忽視。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一些看法。
農產品物流的特點首先是物流量大。
廣義上的農業不但包括種植業,而且包含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等,產出數量很大。如今,不管是糧食、經濟作物還是畜牧產品和水產品,都大量轉化為商品,商品率很高,它們不僅直接、間接滿足人民工作、生活、生存多方面的需要,而且還為食品工業、輕紡工業、化工工業、建材工業等工業生產領域提供原料。連接這么大的、廣泛的供給與需求,當然引發了物流的巨大的“量”。
農產品物流的第二個特點是物流的復雜性。
農產品供給與需求分布覆蓋廣泛,“點多面廣”這就帶來了物流的復雜性。就以食品農產品而論,從人類勞作的土地一直到億萬人的餐桌,這已經是無法統計的大范圍。供給與需求雙方各有特點、各有不同,這當然直接造成了量的巨大,還有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物流復雜,這種復雜性增加了農產品物流的難度。
農產品物流的特點還可以歸納出許多方面,作者認為,上面兩個方面已經足夠支持作者進入正題議論!
農產品物流的數量大而且很復雜,帶來的一大負面問題就是物流的粗放,其結果就是損失。各方面所提供的數據不同,有一些數據不是非常精準,但是可以大致說明問題:
據統計,我國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說,超過1/4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損失掉。
我們可以簡單做一個參照,有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大致控制在5%以下,而據說,美國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進程中,對這種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而,在許多領域趕超發達國家、領先世界的同時,農產品物流領域卻與發達國家有比較大的差距,或者說還較為落后。
解決農產品物流安全問題,現代化的硬件技術往往是我們首先考慮的。我們看到更多的新聞報道是冷藏運輸設備、冷庫、農用運輸設備、農業專用碼頭、專用運輸工具、裝卸設備等等,這些硬件技術保證農產品物流需要的低溫、干燥或防潮、保濕、防蟲害,取得所需的環境條件,事實上,大量的投資確實是用在這些方面,這當然是必要的,而且還得需要繼續增強。
但是有一個方面是我們往往容易忽視的從而相對薄弱,那就是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有效的管理和質量控制,也就是關注的重點是“硬件”,而非“軟件”方面。最近在思考“糧食安全”這個國家的戰略性問題的時候,也感覺到不少人對于“糧食安全”關注的主要在糧食生產方面,在談到糧食流通的時候,也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這方面的差距。所以,需要對農產品物流系統、全面地思考和安排,“軟件”方面尤是:
需要實行質量控制。農產品物流中的發、收以及中轉環節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以確保農產品品質;
需要控制不均衡問題。季節性和地區性的問題造成了農產品物流的不均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效地規劃和管理,從而防止過載、空駛、對流、倒流、迂回等不合理現象;
需要合理安排物流環節。農產品物流環節很多,每一個環節的操作都會造成損失,減少環節,并對每一個環節的操作合理化安排對于減少損失至關重要。
需要特別關注農產品的“流通加工”。農產品物流還有許多可以應用的積極手段,特別是“流通加工”。注重它減少物流數量、降低物流損失、提高農產品的效用和價值所發揮的作用,以使農產品物流變成一種精細化、增值化的活動。
……
上面幾方面僅僅是初步的思考,“拋磚引玉”,期望大家共同關注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