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木
高效物流與物流的高效
文/林木
沉寂多年的中國女足終于在今年世界杯賽中綻放了一次,雖然在1/4決賽中一球小負美國隊,但這是中國女足在1999年后第一次闖進淘汰賽第二輪,可以說是十六年來的最好成績。
與女足相比,男足似乎成了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屢戰屢敗于世界杯預選賽,讓球迷們傷透了心。曾經幾次看過電視直播,男足隊員也能從兩邊和中路創造機會,但臨門一腳都是只開花不結果,進攻效率很是令人失望。看來進攻效率問題不解決,中國男足進入世界杯仍然是個奢望。
其實,提高效率不只是國足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各行各業都面臨的同一個問題。就拿物流業來講,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之比為17.8%,而歐美發達國家僅為8%左右;我國公路運輸承擔了全國75%左右的貨物運輸量,可貨車空載率卻高達40%以上,貨車有效行駛里程平均每天只有300多公里,而美國貨車平均每天有效行駛里程達1000多公里。由此可見,我國物流效率低下,只是歐美發達國家的一半,解決效率問題應該說是當下物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前些日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通過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提出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產業模式的重點領域是今后發展的目標任務。
近些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物流業,出臺多項扶持政策,我國物流水平因此有了較大提升。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高效物流”,就是要通過“互聯網+物流”來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建設智能倉儲系統,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
由此可見,高效物流就是在物流方面采用先進技術與裝備,實現科學管理,使效率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然而,高效物流并不等于物流的高效。列位看官您瞧,自2009年國家出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來,全國各地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模迅速擴大,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物流園、倉儲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連年來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卻幾乎沒有什么變動,與歐美物流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沒有縮小,提高物流運行效率仍然不盡如人意。有一組數據即可表明這種情況:我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在18%左右,按2014年我國63.6萬億元GDP測算,社會物流總費用高達11.4萬億元,如果通過提高物流運行效率,將這一比率哪怕只下降一個百分點,則每年可新增6000多億的經濟效益;我國工業企業物流費用占產品銷售額9.1%,占生產成本的30%~40%,而發達國家只有10%~15%,如果將企業物流費用率降低2個百分點,則可新增企業經濟效益2萬多億元。
效率卡住了物流業的脖子,正如國足一樣,球場狂奔,汗如雨下,最后射門時不是放了高射炮就是打偏了,無功而返,勞心費力。可見解決男足進攻效率問題,關鍵要提高隊員的技戰術水平,而提高物流效率,也要從物流本身找找原因。
與歐美物流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物流基礎設施確實存在差距,物流智能化水平也不高,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羈絆住了物流前行的步伐——物流發展環境。譬如,我們要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降低貨車空駛率,提高配送效率,但“最后一公里”讓你寸步難行,這又怎能提高效率呢?譬如,甩掛運輸是一種高效的運輸方式,但是我們在標準化和交通法規等方面限制了這種先進運輸模式的推廣。
作為物流人,我們都期盼盡快建立起一個高效的物流系統,但更盼望現實階段先解決物流的效率問題。而實現物流的高效,首先要使物流環境優化。那么,如何優化物流環境呢?俺以為,政策法規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大環境,實現物流的高效,前提是政策法規合理、健全。
高效物流與物流的高效,其實都離不開物流業的發展環境,盡管我們可以投入巨資使物流“高大上”起來,像歐美物流發達國家那樣實現智能化,但倘若卡在“最后一公里”上,高效物流也會成為低效物流。所以說,物流環境好物流業才能健康發展,要讓物流效率有質的突破,首先應該解決物流業的發展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