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米
餐飲物流新主張
——餐飲物流調查與綜述
文/李小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吃的方面要求越來越高,以前能吃飽就很滿足了,現在卻不然,人們對食品的新鮮度、安全性、營養度的追求都有所提高,由此很多餐飲行業都開始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傳統餐飲業將逐漸被現代餐飲業所替代,餐飲業對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現代化餐飲物流正悄然而至。
2014年,全國餐飲收入27860億元,同比增長9.7%,終止了2011年以來連續三年增速下滑的頹勢。餐飲收入增幅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2.0%的差距也一改近三年來持續擴大的態勢。全年餐飲市場雖略有起伏波動,但總體保持了穩定的增長態勢。
據記者向從事餐飲物流的有關人士采訪調查,目前的現狀是,一方面,大眾連鎖餐飲高歌猛進,高端餐飲轉型不易;另一方面,餐飲創新全面開展,企業轉型不斷升級,一些餐飲企業將傳統業務延伸至食品加工領域,“無店面餐飲”前景可期。餐飲O2O發展勢頭十分強勁,互聯網優勢在傳統餐飲領域盡顯無疑。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認為,近幾年,國家對于餐飲政策引導力度加強,商務部2014年出臺了《加快發展大眾化餐飲的指導意見》,要求五年內大眾化餐飲比重由當前的80%提高到85%以上。此外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還聯合發布的《餐飲業經營管理辦法(試行)》已于2014年11月1日正式實施,這其中對餐飲外賣提出了配送方面的要求。
然而,事實上,我們在看到行業發展的同時,也看到餐飲行業的“三高”問題越來越嚴重,據不完全統計,過去5年餐飲行業的運營成本攀升了127%,其中人力成本上漲30%,店面租金上漲120%,食材成本上漲200%,而且這些成本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會升高不會降低。
據了解,目前像永輝、華潤、大潤發、卜蜂蓮花等都在探索轉型升級之道。其中永輝超市2014年凈增門店52家,實現凈利潤8.5億元,同比增長18%,這主要得益于他們對供應鏈的整合和優化,增加了采購議價能力,并降低了運營成本。
武漢良中行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向宏認為,以前是一個大品牌復制一個大的餐飲模式,今天的餐飲企業已經涌現了許多新的品牌,比如海底撈、外婆家。這些新秀在品牌運作上,不斷去創造新需求空間,這樣使整個消費人群更進一步細分,它的服務格局和品牌格局都在發生變化。可以說在相關的供應鏈市場變化上,有三個層面可以實現餐飲供應鏈市場的變化,分別是冷凍食品、餐飲市場和零售市場。
反映在餐飲市場上,首先,過去餐飲是追求極致成本,在采購上來降低原料的成本,而在今天,餐廳安全更為重要,尤其是食品安全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經營安全也很重要,我們更需要安全經營,規范經營;其次,是與供應商的關系,過去餐廳面對大量的供應商,如調味品、生鮮等,這些要花大量的人力,精力,連鎖化今天把它轉變為廠家,這些關系維護和工藝之間都有轉換;第三,采購和采購外包上,過去是自己親自采購,今天仍然有50%的餐廳每天早上到市場上采購原材料,未來餐廳采購是商務上的協同,真正的采購執行是外包,由專業的公司提供,是互聯網的介入打破了這種信息不對稱格局。從很多品牌發展背后看不到供應鏈帶來的效果。對此,周向宏強調,無論是餐廳還是供應鏈企業在這方面的研發上,要考慮到這一變化。“我們沒有看到隱性型成本急劇提升,忽視信息化協同轉型行動遲緩。但是這些成本沒看到不等于不存在,實際上目前在信息化的協同上,獲取數據的能力和方式幾乎是沒有。”
杰克·韋爾奇也說過,多數企業理解的供應鏈往往局限在采購、倉儲和物流等局部環節改善,而實際上供應鏈是唯一不可模仿的核心競爭。真正的競爭看不見是基于整個供應鏈的架構和供應鏈的整個模式。目前餐飲業已經把整個供應鏈理解為基于自然資源、人力成本之后的第三個利潤來源。
快樂蜂的物流總監楊端禎認為,合理的KPI考核對于提升供應鏈的管理水平大有裨益。她把供應鏈一般性指標分為顧客服務,生產與質量,資產管理,還有成本這四塊內容。“我2008年來中國的時候,我們當時每天給司機訂單,司機送貨把這張紙送給物流中心。我們當時團隊很簡單,只有倉儲,沒有客服和物流概念,當時定義就是儲存,門店要貨就發貨,我來的時候也沒有什么流程,所以從2008年開始我當時設定了一個10年規劃。10年規劃就是第一步先標準化流程,從2008年開始標準化流程,2009年開始推廣ERP,除了旗下的永和大王,我們把其他品牌都整合在一起,以提高效率。
“不管是什么系統都是為了把物流系統化、信息化,以做得更好。一個合理的流程是什么,如何評價這個合理流程?我總結的標準就是三高三低,分別是提高產品品質,提高服務水平,提高運作效率;降低庫存成本,降低餐廳成本,降低物流成本。”
楊端禎告訴記者,在快樂蜂有一個指標“OTIF”就是準時準量,就是衡量物流把貨送到門店的時候是否準時準量,差一包,差一箱都是無法接收。
同樣關注到餐飲業成本的還有艾默生環境優化的馬明勛,“從過去十幾年時間,它的收入增長和它的收入增幅是很有意思的一條曲線,從2002年到2014年增長率達到15.4%,2014年達到2.8萬億元的水平。增幅10年以前是非常快的,但是10年以后收入增幅出現下滑的趨勢。分析原因,主要是成本開始上升。比如說房租、人工、能源等等這些都在上升,收入反而有所下降,但是這個下降并不意味著餐飲沒有發展,下降也會帶來行業的變化。高端的餐飲會受到影響,連鎖餐飲會發展很快。這里面就催生了對冷鏈行業快速發展的變化,這也是新常態下的調整。”
正如中物聯冷鏈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說,“互聯網來了之后,好像又要把快餐企業的命給革掉了,生產企業可以跨界做餐飲了。這對我們冷鏈物流企業來說是好事情,感覺好像又有一個新的藍海出現了。”
目前,連鎖化餐飲經營方式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多店經營,連鎖經營管理使得物資管理、食材管理、運作流程變得錯綜復雜。這就要求企業重構供應鏈,其中構建物流流程和體系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來說大型的餐飲企業供應鏈流程為:統一采購物資、食材→進入配送中心存儲管理→部分產品在配送中心(或中央廚房)生產→將物資、食材、生產好的成品或半成品按照各個分店訂單配送。而現代化的餐飲物流配送中心是現代化餐飲經營的必然產物。由于現代餐飲企業的經營模式變化,經營成本提高,服務范圍變大,這就要求餐飲企業要高效生產食品,同時要保證食品的質量。為了提高運營便捷性,一般餐飲企業的中央廚房和配送中心設計建設為一個整體。未來,配送中心的建設也將成為連鎖餐飲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再次,食物的新鮮度和食物的安全性是人們首要關注的焦點,所以這兩點餐飲企業十分重視,而這些因素對于餐飲物流的發展都是內部的自然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