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中國經濟時報》2015-06-28)
能夠啟蒙地方政府的,只能是它們自身;能夠幫助地方發現轉型升級道路的,也只能是政府和市場在今后的實踐中互動、試錯和摸索。在這種新的行為模式下首先,地方政府之間圍繞上級政府資源的競爭會減弱,這是因為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政府職能會轉型,各級政府直接支配的資源會減少,政府以各種指標形式實施的調控也會減少。其次,地方政府之間相互模仿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照抄照搬具體產業和建設項目的做法會減少。第三,圍繞相同項目競相壓價的底線競爭將弱化,各地將在更寬的技術和產業譜系上展開更加差異化的競爭,而這恰恰就是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
(《新京報》2015-06-23)
長期以來,在金融領域剛性兌付似乎成為了常態,直接原因是擔心投資者“鬧事”,影響到穩定。剛性兌付對市場的危害性最大,扭曲最為嚴重。一個完善完備、法制健全的金融市場,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完全責任:享受投資成功帶來的所有紅利回報,同時承擔投資失敗遭受的一切損失。打破剛性兌付最核心的問題是讓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最急迫的要做兩件事情:首先,加快國企改革包括國有金融企業改革步伐,推進混合所有制,國有股份較大幅度減持或者干脆全部退出,讓所有企業特別是國企真正進入到市場里裸奔,取締一切行政干預,自己承擔一切市場行為后果。其次,對市場化的東西,不要急于過度監管,防止涉嫌信用背書。
(《新京報》2015-06-18)
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難點還在于政府治理之道的變革。首先,到底是政府起決定作用,還是市場起決定作用。在一些人的意識中,過去取得的成績是政府起決定作用,而且中國的經驗就是政府起決定作用,我們的優勢也在于政府推動經濟的發展。這樣的想法在理念上阻礙了讓市場起決定作用,從而從實際操作中也阻礙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其次,難在部門分割。過去的計劃經濟需要通過強化職能部門的權力,在市場化過程中,這些過于強化的權力轉化為職能部門的行政審批權。由于各種管制都是各個部門進行的,盤根錯節,單獨一項改革的推進都會牽扯到其他部門的阻力,部門分割的問題也會阻礙行政審批改革的有序進行。(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上海商報》2015-06-16)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之后,企業的創辦人突然發現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公司的每一項決策以及公司創辦人的每一項投資舉動都會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正是現代公司法以及證券法所要達到的目的。制定公司法和證券法的目的,就是為資本擁有者妥善利用自己的資本創造社會財富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防止資本擁有者借助于財富的力量破壞社會文明,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公司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絕對不能等到積累財富之后,才想起社會責任,從事所謂的慈善事業,如果那樣的話,對慈善的理解就會出現嚴重的偏差。(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教授)
(《上海證券報》2015-06-16)
當下中國經濟之所以下行壓力嚴重,一大主因是過去幾十年長期依靠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留下的后遺癥——積淀了大量落后過剩產能。而這些落后過剩產能多半都是有著很硬的政府背景。這些落后過剩產能的國企央企,通過市場法則很難將其自然淘汰。無論是貨幣寬松政策,或“一帶一路”規劃,都不可能延續落后過剩產能多久。因為低效益的落后過剩產能哪里都不會歡迎,而依靠國家財政貨幣政策而遲遲不淘汰的龐大的落后過剩產能,最終不但不能使中國經濟含有新的質量,更可能拖垮整個中國經濟。真正的國企央企重組兼并是淘汰落后過剩產能、盤活落后過剩產能中的存量資源和存量流動性的過程,其效益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而只要國企央企兼并重組真正淘汰了落后過剩產能,那么兼并重組后的國企央企效率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