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梅
以“四個全面”引領人力社保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孫勝梅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保基本、可持續、均等化”的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依法行政,以“四個全面”引領解決現實問題,加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均衡發展、方便可及、群眾滿意的人力社保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作為國家公共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事關眾多民生問題,涉及公共就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人力資源服務、社會保險經辦、勞動關系協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勞動保障監察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浙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服務設施和網絡不斷健全,服務人員隊伍不斷優化,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服務效率和水平不斷提高,但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需求相比,依然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公共服務人員力量嚴重不足、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滯后、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高、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機制不健全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時期、新階段,如何加快推進浙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四個全面”引領解決現實問題,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發展轉變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新常態對人力社保公共服務帶來新挑戰。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長的速度、結構和動力都將發生新的變化,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也降發生相應變化。經濟發展方式和階段的變化將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帶來全面深入的影響。人力社保公共服務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健全體制機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將成為“十三五”時期浙江人力社保公共服務面臨的新挑戰。
依法行政對人力社保公共服務提出新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乎社會公平正義。依法行政的提出和全面推進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的方式方法,切實增強法治意識,在法治的軌道上行使行政權力,維護和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公共服務的內容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切實增強公共服務的法治化和規范化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對人力社保公共服務帶來新壓力。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破冰,養老保險“雙軌制”將成為歷史,全省100多萬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將陸續加入養老保險制度中來,這將給人力社保公共服務帶來新的壓力,社保經辦任務繁重。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勞動力流動的加劇,要求人力社保公共服務必須在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上提高服務的有效性、針對性和便捷性,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面對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和條件的變化,人力社保公共服務要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及人力社保系統重大改革任務,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保基本、可持續、均等化”的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依法行政,以“四個全面”引領解決現實問題,加快建立健全與浙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均衡發展、方便可及、群眾滿意的人力社保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時,使浙江人力社保公共服務的完善程度、服務水平、主要指標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較高水平,服務機構比較健全、設施設備更加完善、信息網絡互聯互通、服務流程科學規范、服務隊伍素質優良、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城鄉所有居民均可享受到優質、高效、規范、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務。
——積極創新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有效擴大服務供給。伴隨著浙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的快速發展,不管是公共服務的對象、范圍,還是內容都在不斷擴展,服務難度在不斷加大,服務訴求在不斷提高。面對全面增長和深刻變化的人力社保公共服務需求,政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公共服務進行全方位的直接管理,尤其是在行政事業編制緊縮,擴編有較大難度的背景下,只有積極創新公共服務供給體制,在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的同時,通過政策優惠或者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積極吸引民間和社會主體參與到公共服務的供給中來,有效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才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需求。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其公共服務供給都經歷了一個從政府自己直接生產,到服務外包、發動社會和市場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再到復雜的混合式供給的變遷過程。混合式多元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既可以將社會生活中分散的、異質性的服務需求與非規模化的服務供給進行對接,有效提高供給效率和公平程度,又可以使政府擺脫單純的提供角色,根據公眾需求及時扮演不同的角色,成為公共服務保證提供的協調者,從而充分發揮行政機制、市場機制、社會機制的各自優勢,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面對浙江各地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保經辦服務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可以考慮與銀行、郵政、商業保險公司等多主體合作的方式來拓展社保經辦服務的渠道和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提供更為規范、便捷的服務。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服務需求,同樣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為青年創業者提供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專業服務。
——深化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改革,增強服務系統性。一要進一步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和機構,努力構建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消除人力資源市場的城鄉分割、身份分割和區域分割,整合公共職業介紹和人才交流服務機構,整合人力資源市場管理職能,推動形成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規定,統一規范各級社保經辦機構的名稱、性質和職能,完善機構設置,理順管理體制。二要加大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力度,把標準化作為推動浙江人力社保公共服務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加快研究制定適合浙江省情的人力社保公共服務的資源配置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和技術標準等,科學確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流程,以及提供服務所需的設施設備、人員配備、經費保障等標準,努力提高服務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三要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步伐,發揮信息化對業務工作的引領作用。在全保工程前期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加快進程,盡快建立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險信息系統、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勞動關系信息系統等,實現全省聯網和數據省級集中。加快發行和推廣應用社會保障卡,實現對各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對象的全覆蓋,推動社會保障卡在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人事管理等其他業務領域的應用,拓展功能。以建設全民參保登記信息庫為契機,加強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的整合,推動不同領域的數據共享和業務聯動。
——建立健全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投入是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浙江雖然不斷加大對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支持力度,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比例從2010年6.4%提高到2013年8.3%,但與全國11.5%的平均水平以及山東(10.1%)、廣東(8.8%)相比較,依然相對偏低,與中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特別是與高收入國家水平相比,更是存在較大差距。對此,一要合理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領域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公共服務為導向的財政支出體系。建議將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比例逐步提高至15-20%的理想區域,并在預算安排上給予優先保障。探索實現人力社保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從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擴展。二要合理劃分各級政府財政責任,使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相對等。在現有財政格局難以改變的情況下,重新劃分事權。加大省級政府財政對基層地方政府人力社保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特別要加強對農村和財政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使基層政府有足夠的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盡量避免因財力不足而減少公共服務支出,促進城鄉以及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力爭到2020年,實現對全省所有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的全覆蓋。
——探索建立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績效管理對于提高公共部門的管理效率,增進公共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服務理念,增強公共部門的成本意識、推進公共管理由“治理”向“善治”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中央紀委和監察部于2011年主導開展了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把績效管理作為轉變機關作風、加強政府勤政廉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建議按照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的總體要求,借鑒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單位的成功經驗,探索建立符合浙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實際的績效評價制度,通過建立科學的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長效工作機制,使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可衡量、可評價,并建立與績效相掛鉤的獎懲機制,從而切實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具體的評價指標可從經濟、效率、效益和公平等幾個維度入手,遵循科學性、可比性、可量性、公平性等幾大原則,進行選取。如公共服務制度是否健全、公共服務目標完成率、公共服務對象滿意率、人均公共服務擁有量、電子政務普及率、服務成本個人負擔率等等。
作者為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