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穩增長不是簡單增加投資
汪燕
一季度全國經濟弱勢開局,經濟下行至7%的下限,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齊減速,尤其是對穩增長具有關鍵作用的投資增速回落,使得全國上下穩增長的壓力陡然增大。
盡管目前經濟仍運行在增長目標的合理區間,盡管增速換擋被認為是新常態下的經濟規律之一,盡管中央一再強調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意義,但面對經濟增速的持續下臺階,穩增長的重要性被再強調,穩增長的政策力度持續加大。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提高財政赤字率、降準降息、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調電價等系列政策組合拳接連推出,日前國務院又發布通知暫停自去年11月開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清理規范,總理所說的“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陸續亮相。
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推出,能直接發揮作用的對象就是投資。可是一提到投資,不免讓人想起4萬億期間的瘋狂以及延續至今的政策消化期帶來的痛苦,還有重復投資、盲目投資、低效投資等粗放型增長模式,一方面讓社會各界對政策推動下的刺激投資心存顧慮,另一方面各地反映當前在擴大投資中仍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主要是有“三難”。
一是難在企業投資信心不足。在產能過剩壓力較大、行業分化明顯的環境中,量大面廣的傳統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生存難、轉型難的困境,企業投資意愿持續降低。浙江重點企業監測數據顯示,一季度35.4%的企業表示未來3個月有投資計劃,比去年四季度下降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也在放緩,一季度浙江民間投資增長明顯低于國有投資增速,尤其是作為民間投資主體的制造業投資增長乏力。
二是難在項目落地。國家下達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逐年減少,各地規劃用地指標、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大,對投資項目落地帶來不小的壓力。一些地方反映,項目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無法解決用地問題。
三是難在資金籌措。從企業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轉貸難、轉貸貴”的現象比較突出,“兩鏈”風險還在持續發酵,房地產抵押物出現不同程度的貶值縮水,企業資金面進一步緊張。從政府看,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規范管理、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政府債務步入償債高峰期等使政府投資能力受限,資金籌措難度增大,影響項目開工進度。
要看到的是,投資始終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我國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新常態下,面對舊動力持續下降、新動力馬力不足、新舊動力青黃不接的狀況,保持合理有效的投資規模和速度對于當下平穩度過換擋期至關重要。國務院已明確提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是穩投資”,只有穩住了投資,才能穩增長、穩預期。
在經濟下行、需求不足、要素制約等大環境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各地政府仍可以依靠改革創新來改善企業投資環境、幫扶企業提振信心。
一是以簡政放權優化投資環境。加快出臺浙江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審批權限,實現從傳統的限定企業“只能做什么”到僅僅規定企業“不能做什么”,讓企業投資主體地位落到實處,激發企業投資熱情,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環境。
二是以改革創新提升投資能力。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膽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形成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大力推廣PPP模式,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建立PPP項目庫,加快推出一批PPP示范項目,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更多領域。
三是以技術升級強化轉型動力。改變過去以擴張產能為重點的產業投資模式,加大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方面的投資力度,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夯實基礎。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