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娟
分布式能源迎來互聯網化
胡曉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我國提出要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同時還提出要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能源互聯網呼之欲出。近日,國家能源局宣布即將制定國家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總體上將以分布式能源、需求側管理、節能為切入點,同時構建國家、區域、省級、市級等四個層級的能源互聯網平臺。我國還將成立中國能源“互聯網+”聯盟,以推動能源互聯網加快建設。隨著“互聯網+”逐漸深入,我國能源領域正在發生著從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變革,特別對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加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分布式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根據國家的有關部署,2015年全國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要達到17.8GW的目標,要求各地計劃新開工的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的總規模不得超過下達的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但不限制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并明確項目建成后隨即納入補貼范圍。然而,與傳統化石能源和集中式能源相比,分布式光伏具有分布分散、規模不大、時空分布不均衡、出力不穩定等特征,如何有效整合資源、合理優化供給是分布式光伏發展最緊迫的問題。
從國際經驗來看,德國作為可再生能源大國,為接納更多的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波動性大的綠色能源,自2008年實施E-Energy行動計劃,通過信息通信技術革新,構建能源互聯網,實現電網設備、電氣設備、家用電器的溝通與互聯,有效滿足未來可再生能源供應的需求。通過行動計劃的實施,德國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得到有效支撐,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從2010年的16.4%提高到目前的25%左右??梢哉f,互聯網的介入和應用為分布式光伏突破瓶頸提供了最好的破解之道。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逐步深入,我國分布式光伏電站已經呈現出快速互聯網化的趨勢,全國已經有200多個電站、千萬數量級的電池組件接入網絡,實現大數據實時采集和分析。多家分布式光伏能源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強強聯合,組建“光伏云”等平臺。分布式能源依托云端系統,將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和儲存裝置互聯起來,建立通過智能化的能源管理體系,實現能量和信息流動、交換、共享,有效改善了分布式光伏的產業鏈、監管運維、并網消納和未來規劃。
——應用電子商務平臺,助推設備和技術生態化發展。針對分布式能源存在產業鏈信息資源不對稱、行業標準缺失、傳統采購渠道繁復、采購成本過高等問題,一些能源設備服務商組建面向個人用戶、中小工商業用戶、EPC的電子商務平臺,對發電設備、技術、服務進行在線評價及選型,為客戶提供一個開放、獨立、規范的第三方平臺,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終端用戶采購成本,同時,通過項目流程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有效保障設備和工程質量。
——通過云端服務,實現對發電設備的智能管理。通過互聯網對發電側進行遠程智能管理,提升運營效率。比如,社區居民等普通用戶可使用智能手機,對自家屋頂的小型太陽能發電站遠程監控。對于處在比較偏遠的太陽能發電站來說,通過云端服務,進行遠程自動維護,對太陽能電池板和光伏逆變器等主要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監管,實現無人值守或少人值守,提升資源配置最優化。
——利用數據互聯,促進對光伏電力的智慧消費。目前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運營模式是“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就近消納、電網調節”。在供給側,依托能源互聯網,通過大電網與微電網的技術融合,可以使分布式發電的消納范圍有效擴大。在消費側,通過信息通信數據向用戶側延伸,進一步完善用戶與電網互動,用戶可隨時查詢電能供給來源、周邊電能需求、家電能源利用等情況,實現對電能供給質量、電力企業服務質量及節能服務等反饋。
——依托大數據系統,科學支撐分布式能源未來發展規劃。通過對歷史數據,結合氣象大數據分析,通過智能化的分析系統,對于區域性的光能源資源評估、制定光伏發展規劃、建立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體系提供有效支撐,進而實現區域可再生能源的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