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參事室課題組
標本兼治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
浙江省政府參事室課題組
2014年以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升高的問題一再引起最高決策層高度關注。2014年7月和11月,李克強總理兩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出臺了20條措施,力圖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過高問題。為了跟蹤這些政策措施在浙江貫徹落實情況和政策措施實施成效,省政府參事室課題組聯合浙江省中小企業協會,采取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開展調查。從調查情況看,各級人民銀行,銀監部門以及商業銀行等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中央一些政策措施仍難以落實到位,中小企業要求改善融資環境呼聲仍相當強烈。
2014年以來,盡管央行加強定向調控,采取定向降準、定向“注水”等措施,旨在貨幣總量穩定前提下,通過結構性調整,定向支持增加小微企業和三農貸款。但從浙江信貸投放情況看,不容樂觀。2014年前三個季度全省大型、中型、小微企業貸款分別增加570.3億元、923.7億元和997.6億元,分別占全部新增企業貸款的22.8%、37%和40.2%,信貸份額大型企業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7.8%,中型企業占比比上年同期僅上升0.3%,而小微企業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8.1%。
課題組在中小微企業隨機問卷調查中顯示,大約70%抽樣企業反映資金不足是當前生產經營最大困難,其中有43%抽樣企業希望銀行增加信貸資金支持。平均需要量為1300萬元,主要用于原材料采購和設備改造。顯然,中小企業融資難狀況依然十分嚴重。
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生存環境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呈上升之勢。據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銀行一般性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37%,比上年同期上升0.2%,也高于全國0.05%,比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浮23%。但是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貸款實際融資成本遠遠高于銀行名義平均利率。
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與銀行貸款合同簽訂利率,即名義利率,一般根據貸款風險狀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浮動,多數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在20%--30%,如上浮30%即6%×130%=7.8%。二是與貸款相關并由商業銀行和社會保險、中介機構收取的各種財務顧問費、評估費、擔保費、保險費、抵押登記費、公證費等合理或不合理費用。三是隱性費用,主要是小微企業在銀企關系中處于弱勢,為了得到貸款不得不接受銀行提出貸款附加條件而增加支出費用。
在調查中企業反映十分強烈,如以貸轉存、存貸掛鉤、搭售保險等,都增加企業負擔。最典型的是企業為銀行買存款的費用,即企業向銀行貸款,要求企業按貸款金額1∶1或1∶2的存款存入銀行,于是企業向社會中介付出定期存款利率一到二倍貼息費用,如果以1∶1計算,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達基準貸款利率上浮20%+貼息定期存款3.3%×1=10.5%。這筆貸款名義利率7.2%,但企業實際付出10.2%。這種手法實在拙劣,但樂此不疲的銀行卻不在少數,因為存款任務考核促使基層銀行不擇手段。
據課題組隨機問卷調查顯示:小企業一般銀行融資成本在年息10%-13%,幾乎所有調查企業反映向銀行貸款除了支付約定利息之外,還支付“以貸轉存”、“存貸掛鉤”、“咨詢費”等其他隱性成本。30%抽樣企業融資成本占企業各項成本支出的20%以上,個別高達40%以上。大約53%抽樣企業反映:融資貴是排在融資難之后影響當前企業生產經營最為突出的問題。融資成本提高嚴重擠壓企業生存空間。
據統計,浙江金融機構2014年前三個季度在累計處置不良貸款735.51億元基礎上,不良貸款余額仍達到1375.7億元,不良貸款率1.97%,高居全國榜首。浙江中小企業資本金少,負債率高,抗風險能力低。據國內外經驗表明,企業負債率在50%以內是安全的,50%-70%以內是處在黃燈區域,超過70%是紅燈危險區域。浙江中小企業負債率普遍在60%-70%,約三成企業遠高于70%的風險警戒線。如2014年陷入危機的浙江紹興著名化纖企業——浙江賜富集團總資產55.92億元,總負債51.53億元,負債率高達92%。多數小微企業無抵押擔保物,很難符合商業銀行信貸標準。在經濟增速下滑,中小企業風險不斷釋放,杠桿率過高和風險溢價上升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主要因素。
一直以來,中國經濟金融存在“三多三少”現象:一是資金多、資本少,造成企業和地方政府負債率偏高。高杠桿也帶來高風險,中小企業高負債真正需要的是增加資本金,但由于中小企業缺乏股權融資渠道,而被迫尋求債務融資,進一步推高杠桿率,加大企業風險。二是間接融資多、直接融資少,造成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過度依賴銀行。在銀企資金供求關系中,中小企業失去議價權,基本上是由商業銀行說了算。三是資金流向大企業多、流向中小企業少。大企業抗風險能力強,受到銀行青睞,房地產企業具有高盈利特點和各地政府融資平臺的強勢地位,天生對金融資源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由于這些主體占用大量信貸資源,擠占了其他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機會,加劇了資金流向不合理。
而金融市場秩序存在亂象,既分流了資金,又抬高社會資金成本。當前新常態下,實體經濟經營困難,資本利潤率下降,在利益驅動下,資金脫實就虛,掀起辦金融熱潮。一些大型企業、政府融資平臺以金融創新之名,當起資金二道販子,從銀行信貸得到資金通過私募公司轉手放貸收取利差;創立小貸公司,P2P本意是“普惠金融”,卻成為“普而不惠”,多數小貸公司和P2P卻成為高利貸的代名詞,實際利率一般高達20%左右,甚至更高。企業資金流動是持續不斷,但貸款通則規定不能“借新還舊”,企業為歸還商業銀行到期貸款而滋生民間借貸,其利率更高達驚人。調查企業反映這種“過橋貸款”年化利率高達50%,有更高的按每天3‰計算。一旦銀行新貸款批不下來,企業難以承受高利貸,只好跑路走人。還有商業銀行違規經營行為常有發生。據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1129家企業融資情況調查,約有四成企業反映銀行存在“以貸轉存”(占比9%)、“存貸掛鉤”(占比15%)、“以貸收費”(占比12.7%)、“借貸搭售”(占比8.8%)等諸多違規行為。這些違規行為,卻由企業買單,推高企業融資成本。
最近,人民銀行發布調低存貸款利率,降低融資利率水平,但更多是需要各地政府和人民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及商業銀行、企業加強聯動合作,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具體建議如下:
組織督導檢查,剎住不合理收費歪風。建議由浙江省金融辦牽頭,聯合人民銀行、金融監管部門、中小企業局等部門組成督導檢查組深入重點地區,開展貫徹落實國務院兩次常務會議提出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20條措施,重點對商業銀行違規經營,不合理收費開展檢查。規范利率浮動,清理不合理收費,禁止亂收費行為,對實施“以貸轉存”、“存貸掛鉤”、“強制搭售產品”等增加企業負擔的行為堅決糾正,嚴肅處理。鼓勵商業銀行推進貸款還款方式的創新,采用年審制、無還本續貸、循環貸款等方式,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資金,直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研究具體政策措施,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在融資的指導思想上要吸取高杠桿、高負債教訓,改變高度依賴銀行信貸融資思維,走直接融資路子。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為中小企業打開直接融資大門,比增加貸款規模更重要,它可以直接降低中小企業負債率和成本,是開創性制度安排,需要具體政策措施進行落實。建議浙江利用民間資本雄厚,創業投資氛圍濃郁特點,研究具體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大力發展非銀行私募投資機構,完善已經建立的股權交易中心和金融資產交易所等平臺融資交易機制,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在政策上鼓勵中小企業在主板、創業板上市或在新三板、股權交易所掛牌,股權托管登記,允許符合條件掛牌中小企業優先上市,鼓勵中小企業股權抵押融資和發行私募債券融資。同時,由政府主導,聯合全省主要的股權、創業風險投資機構開展科技創新型企業股權眾籌試點。積極發揮浙江財政出資的產業引導基金作用,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中小型企業發展。
整頓金融秩序,創造良好融資環境。金融市場的無序競爭和混亂不但嚴重干擾了金融的穩定,也是推高融資成本的重要因素。一些金融機構無序競爭,變相高息攬儲。一些機構以創新為名,亂辦金融業務,還有一些地方不同形式的非法集資活動盛行應引起高度重視。金融亂象共同特征是逃避金融監管,把大量資金投放到房地產及其他高風險行業,一旦國家宏觀調控收緊,或產業經營失敗,風險暴露,企業跑路,將使大量老百姓的血汗錢“血本無歸”。建議各地政府金融辦,聯合“一行三會”開展整頓金融秩序活動,大力宣傳金融法律法規,嚴禁社會非法集資和亂辦金融機構、亂辦金融業務。清理規范各類“影子銀行”,保持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引導社會資金有序流向實體經濟、中小企業。
有效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需要各地政府和人民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及商業銀行、企業加強聯動合作,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作者:周業樑劉仁伍何榮飛鄭志耿,浙江省政府參事;蔡章生張凱王金平,浙江省中小企業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