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強
新絲路經濟帶的“重中之重”
魏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主要集中在沿海,東部集中了全國約90%的進出口、85%的外資和75%的對外投資,陸路開放明顯滯后。在海權為主的時代,亞歐大陸內部的中亞及我國西部被邊緣化,成為亞太和歐洲兩大經濟圈中間的“凹陷地帶”,造成我國外向經濟發展失衡。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問題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尤以石油問題最為突出。自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石油的缺口越來越大,進口量將會大幅度攀升。
我國當前積極倡導的“新絲綢之路”經過中亞五國,并輻射里海和俄羅斯南部的部分地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金屬礦藏,而且其涉及區域總人口30億,幾乎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中國夢的實現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借助于向西開放,推動歐亞大陸經濟整合。
建設新絲綢之路,一方面可以發揮我國與中亞國家的比較優勢,擴大中國與中亞國家、俄羅斯的經貿往來;另一方面,石油和天燃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新絲路有利于我國的油氣能源輸入渠道多元化,降低我國經濟發展的風險,具有重大的戰略地位。
——經貿往來是新絲路興衰成敗的關鍵。我國經濟貿易總量居世界前列,制造業、基礎設施、信息通訊等領域比較優勢明顯,但人多地少、能源資源緊缺,而絲路沿途各國能源資源豐富,農業、加工等領域潛力較大,與我國互補性很強。雖然中亞國家在中國外貿額所占比重還不大,但由于中國從中亞進口的主要商品是油氣、有色金屬、鋼材、棉花、化工原料等,而中國向中亞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電器、生活品,另外雙方還在建筑、冶金、化工、航天等部門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優勢互補的貿易結構不僅有利于解決中國的原材料需要,還有利于滿足中亞國家的需要。因此,近年來,我國與沿途各國雙邊經濟合作快速發展,成為眾多國家數一數二的經貿伙伴,如與中亞五國貿易從1992年的4.6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503億美元,年均增長25%。
——投資環境改善加強了新絲路經濟帶的聯系。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除個別特殊年份,哈薩克斯坦在日益改善的投資環境的推動下,外商直接投資額增長很快,在中亞地區遙遙領先。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中亞國家基本都擺脫了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頒布了礦業開發和吸引外資的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的改善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中亞,促進了能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在能源的拉動下,各國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而隨著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在中亞五國已實施并繼續探討的一些大型經濟技術合作及投資項目,對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合作產生巨大的拉動效應。
——新絲路可以降低我國油氣進口風險。我國原油進口的對外依存度過高,2010年已經超過了50%,處于國際警戒線之上。同時,中東和北非占我國油氣進口總量的60%以上,進口地區過于集中。我國油氣運輸渠道過于單一,海上運輸占總量的90%以上,其中,8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40%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而且有2/3的海運使用的是國外運輸船。在這樣過于畸形的油氣進口結構下,國內經濟受外部風險控制的程度過高。如果建設新絲路經濟帶,里海石油資源就不需要遠洋海運,這樣可以避免馬六甲海峽的束縛,確保我國石油供應源的穩定性。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亞地區地廣人稀,但是蘊藏有豐富的資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較大。目前來看,雖然中亞地區的石油資源不能與中東地區相比,但可能在未來20年內成為世界的“第三大能源中心”,既可能成為中東和俄羅斯之間的一個“緩沖地帶”,又可成為中東與俄羅斯之間的一座“橋梁”。這也是中亞能源中心何以牽制著西方、俄羅斯、中國、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里海地區對世界能源市場至關重要,因為在未來數十年中,它將變成世界主要的油氣輸出地。瀕臨里海盆地是當今世界油氣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據專家估算,該地區石油總儲量可達900-2000億桶,天然氣儲量約為458.8萬億立方米,分別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17.2%和7.5%,因而里海有“第二個中東”之稱。從長遠看,我國石油的增長潛力還在西部,然而西部開采成本高,經濟上不合算,為了保障國家長期的能源安全,有必要使中亞成為中國能源的儲備基地。
——開拓中亞石油資源,也有利于提升我國油氣資源的定價權。當前,中亞的能源資源定價大多采取長期協議價格。煤炭方面,中亞80%以上的煤炭向俄羅斯出口,向中國出口量極小,因此定價權基本掌握在俄羅斯手中,定價由俄羅斯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原油方面,價格的形成參考世界基準油價,主要對象為新加坡的亞洲原油價格和歐洲的布蘭特油價,在此基礎上形成協議供給價格,間有浮動。天然氣方面,由于大部分資源輸出通過管道系統,而管道天然氣具有天然壟斷性,因此交易以長期協議價格為基礎,由主要需求國(俄羅斯、中國)參考石油價格和供給國協商厘定。
三大能源中,煤炭的價格形成相對市場化,主要決定因素是俄羅斯國內供需狀況。原油價格市場化程度相近,基本上由國際原油市場和俄羅斯共同決定。天然氣市場化程度較低,協議價格一般比較長期,但隨著中國的角色越加重要,有望打破俄羅斯在區域的壟斷,使得價格更加市場化。
融資風險。哈、土、烏三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時間比較短,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普遍不強。三國缺乏獨立進行本國油氣資源開發所需的全部資金,金融業發展也相對滯后。中亞金融市場主要由銀行業和證券市場組成,金融市場發展極不平衡,商業銀行是主體,證券市場發展極為滯后,資本市場基本空白,僅有哈薩克斯坦建立了資本市場雛形,規模非常小。融資方式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市場化程度低,保留濃郁的政府色彩。金融監管落后,由中央銀行采取行政手段監管。金融立法不完善,或有法不依。信息通訊技術落后,銀行間信息封閉,區域內資金不能自由流動無法整合,金融機構的信譽級別較低。銀行業基本對外開放,但對外資銀行和外資引進都有嚴格限制。因此,哈、土、烏三國以適度延長勘探開發期,實施稅收優惠和共享油氣分成等措施來吸引外國資本。
技術風險。由于歷史和政治原因,哈、土、烏三國油氣發展受蘇聯的影響很深,目前油氣勘探開發技術落后,缺乏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吸引當今世界發達國家以技術和先進設備參與本國油氣資源開發,是這三個國家的必然選擇。此外,這中亞國家與俄羅斯的能源原材料加工能力都較低,在其能源出口中未加工產品的比例較高。
政策風險。中亞各國雖然積極鼓勵外資進入,但出于本國的利益,對相關法規修改頻繁,政策多變,連續性和穩定性較差。這使得有關投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實踐中存在著很多變數。導致外國在進行投資時存在很多顧慮。
法律和政府腐敗風險。由于體制和管理不善,中亞國家在執法中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致使法律上的投資優惠在執行中因有法不依而大打折扣,無形中加大了投資的風險系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對其投資的吸引力,尤其是對那些以享受東道國優惠政策為投資目標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此外,雖然在法律上哈薩克斯坦等國承諾給予外國投資者以種種優惠,不允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非法干涉外資活動。但事實上,由于貪污腐敗盛行,政府職能部門和國家司法機關法律意識淡薄,并不能依法辦事。
當地利益集團的干預風險。中亞五國的人民對待資源就像對待土地一樣,不愿意外國公司把這些資源拿走。本地的政界、商界也常以各種借口排擠外國企業。近年來,由于油氣資源對俄羅斯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導致了俄內部對外商投資能源的管制力度也日漸加大。對外商投資的限制不僅關系到外商對大型油氣田的資本投入量,也使外商控股規模受到影響。俄羅斯政府不愿意向外國公司提供俄大型油氣公司的或油田的控制權。石油、天然氣是俄羅斯的戰略資源,是俄羅斯維持國家經濟運轉的支柱產業,聯邦、地方領導人都對此領域給予格外的關注,石油天然氣行業內部的利益交錯也非常復雜,盡管俄羅斯領導人呼吁外國企業投資俄羅斯的能源開發,但一旦實際操作他們仍是顧慮重重,外國投資很難得以施展。
中國夢的實現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借助于向西開放,推動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建設新絲綢之路具有重大的戰略地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